想要觸摸到一個城市的核心并不容易,因為它總隱藏在最不經意的角落。上海最經典的弄堂,是混合著小洋房和胡同串的那種,它必須同時散發經典和頹敗的氣息,在任意一個拐角,你都可能迷失,因為你正進入上海文化的心臟和靈魂深處。
新天地弄堂
它由無數條支弄組成,全盤錯綜復雜,似乎集結了上海弄堂之大乘。它到處都有出口,也到處都有入口。每一幢石庫門房子,每一條過道,每一個長短支弄,集結成一個城市游戲的大迷宮。而這也正是它最大好玩的所在。永遠可以保持新鮮感,永遠引發人的好奇心。
這條弄堂的特別在于它的“公眾性”與“對外開放性”,上海沒有哪條弄堂是像它這樣。外國人,每每到這里心里想要看看的是上海的“海派”;而中國人到這里心中卻沖著它的“洋派”。好像完全不同的目的,倒也能融合在一起。
藍妮弄堂
藍妮弄堂,在復興西路44弄。弄堂很短,兩邊的房子倒是干凈而雅致,有歐洲建筑的外觀,也保留了現代派的造屋風格。有上了年紀的上海人喜歡把這條弄堂稱作“玫瑰別墅”。據說,是因為當初這條弄堂在建造時,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兩個字樣。
藍妮一生非常傳奇,她是苗族人,最先在上海灘以“苗王公主”而出名。她父親生意不順,搞到家道中落,也托累她的婚姻不幸。但是,藍妮離異后嫁給了孫科,成了孫中山先生的兒媳婦。身為風云人物,藍妮一生經歷過不少風浪,她的女兒孫穗芬曾經遭人綁架,她的玫瑰別墅在出租過程中,也和租客有過許多糾紛,但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人物在歷史中的沉浮,與這房子是毫無干系的。
“藍妮弄堂”堪稱是最闃寂的弄堂,走在里面,聽得見心跳一樣的,仿佛使人無所思無所欲,然而透過這片幽靜,卻能夠感受到曾經的風云。
愚園路上的“馬勒”
愚園路號稱是上海的“花園弄堂博覽館”。馬路兩邊的弄堂里,隱藏著無數“城堡”一樣的豪宅。比如涌泉坊,它是后期的新式里弄,有著氣派的騎樓。門口是羅馬式的立柱,很華麗,也耐看得很。從涌泉坊高大的弄口進去,不深的一條弄堂,弄道寬敞,兩旁的建筑都是西班牙式的。最奇異的是弄堂底,居然有一幢重門深鎖的“馬勒式”風格的樓。幾乎一模一樣的迷彩墻磚,仿佛進入了馬勒色彩的童話王國。
上海大亨弄堂
它在上海圖書館附近的高安路上。這是一條相當幽靜的馬路,走進去初看,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到了里面,卻會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才發現,今天這條弄堂深處里隱藏的那一棟大房子成了徐匯區少年宮。很多父母等在這幢大房子的外面,孩子們在里面學習各種興趣班,在傍晚形成了一道安謐的風景。
這一棟悄悄隱藏的大房子,是上海灘著名的“面粉大王”、“紡織大王”榮德生的房子。這棟房子,也許不該用“豪宅”來形容,因為它的面積雖大,但風格簡潔,中央入口是兩根陶立克式的大柱子,其余造型成中規中矩的兩邊對稱,毫不張揚,造型偏向實用而不是炫耀的講究。
最狹塞的弄堂:萬宜坊
弄堂口,那小房里的裁縫師傅,或是賣雜食的點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細致生活的味道,而不是云起風涌的大歷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貴豪達的深藏之所。喜歡體味上海本土生活的人,應該選擇這樣的弄堂看。
這里的房子最最典型的反映了上海弄堂的一大特色:越是覺得不可能穿過去的地方,卻偏偏要鬧個“柳暗花明”的情節出來。往萬宜坊里面一直走到底,你覺得無法從這里穿到隔壁去,卻發覺右手邊的矮房旁邊有一個極狹的小徑,你最多只能側身進去。然而進入之后再出來,你會大為一驚,又是一派寬敞整潔的萬宜坊弄堂了。這般鬼妙,可能也是上海弄堂所有過道里最最狹塞、最最奇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