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張秋凌(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
采訪/李一茗
汶川地震后,一個特殊的受災人群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那就是孩子。無論是大批倒塌的校舍讓很多純真可愛的孩子被埋地下,還是在救援過程中,不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孩子們的勇敢與堅強,以及對這些孩子日后生存成長的種種擔憂,都讓我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他們。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心理援助,曾經參與過云南普洱地震、云南文山地震、四川達州洪水、黑龍江沙蘭暴洪等多次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的張秋凌老師給出了一些建議:
突然發生的災難,讓孩子覺得非常困惑、恐懼、悲傷,還有一種重要的情緒,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責,比如:在普洱地震中,有兩個小女孩說:“我當時跑過來的時候,我媽被壓在墻底下,我們兩個的力氣太小了,怎么掀那個墻都掀不動,我真恨我自己,如果我再多點兒勁兒,就能把媽媽救出來了。”沙蘭暴洪后,一個失去同伴的十歲孩子告訴我:“我現在總是繞著他家門口走,以前我們總是在一起玩,我倆是同桌,大水來的時候我沒拽住他,我沒被沖走,他被沖走了,他父母見到我一定會責備我的。我特別想和他一起玩,我做夢經常夢到他和我一起玩。”這種自責和負罪心理是不符合情理的,但又是幸存者非常普遍的一種情感體驗,他們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盡快從這種心理中擺脫出來。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用專業問卷對孩子進行篩查,根據得分將孩子分為不同的群體,第一組是受到影響較小的,第二組是通過一些活動,孩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幫助的,第三組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孩子,也是日后最有可能出現嚴重應激障礙的群體,需要更多更專業的關注和幫助。對于心理創傷特別嚴重的孩子,可能還需要藥物幫助和專業治療。國外研究表明,這個比例在3%~10%,國內還未見特別系統的研究,但就我們的經驗來看,至少有5%以上的人是需要專業幫助的。比如在沙蘭暴洪災難后,有一個孩子恐水,洗臉不能用洗臉盆,只能用毛巾擦,喝水只能用帶蓋的杯子插上吸管喝,每逢下雨打雷,不管是幾點,哪怕是深夜也要往山上跑,癥狀非常嚴重,這種反應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的心理及藥物幫助。
一般來說,比較容易出現應激障礙的孩子,可能社會支持系統會比較弱,受傷嚴重,環境與身體變化都特別大,或者比較內向,平時不大愛說話。一般來說,年齡小的孩子(幼兒)比大孩子的心理反應要輕一些,也更容易復原。
對孩子來說,一對一的語言咨詢沒有游戲有效。畫畫、角色扮演、過家家等都很有用。比如,讓幼兒園的孩子自由畫畫,這是很好的宣泄方式,孩子可能會畫一些災難場面,畫完可以讓他給老師、同學講講,對于父母去世的孩子,可以和他說:爸爸媽媽肯定很惦記你,你可以通過畫畫或者寫幾句話給爸爸媽媽,讓他們放心。很多孩子會因為親人或朋友的死亡而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幫助他們,可以扮演成他死去的親人或同伴,和他對話,讓他把想說的話說出來,他可能會特別投入的哭,之后告訴他,這不是他的錯,經歷了這一過程后,孩子會放松很多。
對孩子的心理援助,不只是心理學工作者的事,家長和老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長的正確做法
很多孩子在災難發生后會出現行為退化等現象,比如突然出現尿床、咬指甲等行為,我們要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受到驚嚇或突然面臨災難時,出現這些表現是很正常的,還應告訴家長該怎么幫助他們。首先,要讓家長了解在這種災難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孩子會有哪些心理上、軀體上的表現,這些表現可能是肚子疼、尿床、做噩夢、害怕、怕黑、說夢話、不敢自己睡、以前會的東西不會了、小時候的玩具又撿回來、吃飯讓家長喂、總是重復地說或者徹底回避說起災難發生時的情景等等。不管是哪種反應,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表現,要表示理解,不要責備。有的孩子會想談地震這件事,說地震的時候怎樣怎樣,很多家長會制止他說下去,以為越提孩子會越害怕,其實不是。不要制止孩子宣泄情感和重復那些故事。對于年齡很小的孩子,不要和孩子分開,要給他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覺得自己很安全。
此外,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承認自己的恐慌感,不要說:你要堅強!孩子說害怕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他:寶貝兒,媽媽也害怕,但你看電視上專家說了,大震之后不會再有嚴重的余震了,黨中央、部隊都在幫我們,我們都是安全的。要不斷向孩子確認他是安全的。
老師的正確做法
災難后學校會很快復課,目的是讓孩子盡快返回到正常的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有助于孩子情緒的恢復。學校復課后,不只要教孩子如何進行身體保護,還要進行心理輔導。而對老師來說,他們本身也是受災者,同樣承受著心理創傷。在沙蘭暴洪后,幾乎所有老師都是被搶救過來的,當時他們都非常自責,覺得沒多搶救出一個孩子,看到死了孩子的家長時,家長的不理解和埋怨,讓他們更加自責。這樣的老師很不適合馬上正常上課。所以,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訓老師,這種培訓本身也是對老師的一種心理干預和輔導。
在以往的心理危機干預中,我們主要對老師進行參與式培訓,通過一些活動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培訓前后自己心理狀態的變化,這些活動完全可以搬到學校給孩子做。老師自己有體驗之后,再帶著學生做,會比較容易。老師做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可以現場予以指導。
專業人員的援助畢竟是暫時的,有限的,所以要教會老師辨別有問題的孩子,并且提供幫助。情況緊急的時候可以給老師做很簡單的培訓,講講基本的原則,講講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應該怎樣通過不同的活動和方式幫助孩子,越具體越好。
相關鏈接
心理志愿者古典深入一線,對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做了詳細的調查。以下部分內容摘自他的新浪博客:
從綿竹東汽中學轉移到德陽三中安置點的126名學生接受了心理調查,統計數據如下。數據表明,孩子們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地震后的生理、心理創傷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