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新裝修房子。為了方便,我買了塊大大的穿衣鏡。
妻子看了以后,大為生氣,逼我去把鏡子換掉。她說:這個鏡子不好,你要買那種照起來顯瘦的鏡子。
鏡子還能顯瘦?顯瘦的還是鏡子?我百般不解。
妻子卻說我老土,她說,這是現在的流行趨勢,那種照起來實打實的鏡子,現在都堆在店里沒人買。
我仍然猶豫,問:一個照得和真人不一樣的鏡子,有什么用?
她說:這種鏡子早上臨出門前照一下,一天都有好心情。
我因此而無語。人家都把心情搬出來了,我還能說什么?
于是我扛著鏡子又跑回玻璃店。店員的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不必在乎自己究竟是什么樣,你只要關心自己在別人眼里看起來什么樣。
人的自我,不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獨自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我們或者變成狼孩,或者變成猴子。不管怎么說,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魯濱孫就算漂流上了荒島,也一定要找一只鸚鵡陪他說話,不然恐怕年深日久,他也會忘記自己曾經是個人。
最早發現這個道理的人叫詹姆斯,他是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他說,人們有能力把自己當做一個與己無關的客體,然后在對這種特殊客體的觀察中,發現和完善自我。換句話說,我是誰?誰是我?要認清自己,首先就要把自己當做一個陌生人。
詹姆斯把這種“自我”分成了物質自我、精神自我和社會自我。其中,社會自我最重要。物質自我就是我們的身體,精神自我是我們的思想。但是人怎么認識自己呢?還需要通過社會自我。
庫利把這種思想發揚光大了。嚴格說來,庫利不是一個心理學家,而是社會學家。但他有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叫“鏡中我”,卻是從詹姆斯的自我類型思想里發展出來的。他說,自我,源于社會交往。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像看鏡子。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反饋,人就像沒有鏡子,永遠也不知道自己長什么模樣。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我為你自豪。不過想想看,什么是自豪呢?自豪是一種自發產生的感覺嗎?不是。雖然這種感覺看似產生于我們自身,但如果沒有其他人的眼光,我們怎么知道什么是自豪,什么是可恥?那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他們一句輕輕的贊許,說不定就讓我們信心百倍,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感受到了外界的肯定。
其實我們都是在互動中尋找自我的人。我們看到其他人的姿態、表情,聽到他們的話,然后從他們的觀點里發現自身。我們研究其他人對我們的態度,然后糾正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所謂標簽作用,其實也正是來源于這樣一個原理。當整個世界都給你貼上一個標簽的時候,人很容易就認同這種標簽,從而按照這個標簽行事。就像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是個壞人,你就會不自禁地默認這個看法,然后像個真正的壞人那樣做事。歸根到底,這都是外界對人的影響。
那天回家,我拿著新鏡子對妻子說:鏡子可以給你,但是你要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的身材看起來并不像鏡子里那樣的好。鏡子給你的消息是錯的。你可以自我滿足和陶醉一下,但一定要記住自己真實的樣子,記住你其實還是有點兒胖的。
第二,你雖說胖,但也沒太胖。所以如果要是有人攻擊你的體重,要記得回擊。
鏡子和其他人的相似之處就在于,我們都希望從中看到真實。無論是善意的謊言,還是惡意的詆毀,都難免讓我們對自己有不實的認識。晚上妻子說:你還是去把鏡子換回來吧。
圖/李景山 編輯/常信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