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眾旅游發展的階段,講求經濟效益至上。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逐步成熟,提出了供給導向的概念。在生態旅游的范疇內,需要政府和行業的宏觀調控,其責任也最為關鍵。生態旅游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筆者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生態旅游的四大實踐原則。
[關鍵詞] 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實踐原則
開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形式,將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對于避免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業內人士、學者們定義了生態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須依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資源長期培育生態旅游,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倡導生態旅游的觀念。本文認為,生態旅游實踐必須遵從以下原則。
一,有序開發原則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巖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游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準備,并采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游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游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游,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岳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采”。元代規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后,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并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游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于索道費,而且游人分散于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后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游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游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游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二,居民參與原則
游客與開發區的聯系不可避免會影響到當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定條件下可導致經濟水平惡化和居民道德水準下降。而立足于社區的生態旅游開發方式和決策制定則要求游客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的生活方式,避免從事任何可能造成環境危害和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的活動,選擇有益于環境、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相一致的旅游產品。
生態旅游提出伊始,就更為關注地方居民的利益,強調為地方居民提供培訓機會和工作機會。“利益”、“貢獻”這些字眼不應僅僅停留在經濟的范圍之內。在決定資源是否被開發、以何種形式開發、旅游地如何管理等等問題上,地方居民需要參與的是管理、經營和生產的全過程,而不是管理者決策、經營者設計好一個“產品”后,地方居民只是作為一個接受者的角色接受教育和培訓,享用他們提供的工作機會。
在普查和提出開發項目的時候,可以采用居民代表聽證會、抽樣調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居民的真實想法——居民的認可應該成為立項的先決條件;批準立項后,可以成立地方居民旅游開發委員會,或是選取一定代表加入開發區的管理委員會,其目的就是確保對管理全過程的參與。這樣,一方面能夠全面保障地方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征地、拆遷等矛盾也能較好地規避和處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態旅游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旅游方式,牽涉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復雜的系統。生態旅游資源與旅游者、地方居民、管理者和經營者是共生的,強調各要素之間的雙向關系,它們既相互制約也需要協同發展。可以通過立法、認證、教育等不同手段來強化各方的責任感,深化各方的參與意識。成立相對獨立的管理部門來體現對環境的保育原則,生態旅游經營者有償使用旅游資源以全面體現經營的真實收益原則,生態旅游者有義務遵守特殊的旅游紀律,地方居民不僅有條件而且能積極投入開發、經營的全過程—各要素方的行為都需要約束,這樣才能確保生態旅游實踐的健康發展。
三,立法規范原則
美國政府規定,禁止在國家公園中建造豪華賓館,只允許設立簡易的過夜設施,但保證安全和衛生。美國國家公園的營地一般設置在公園的邊緣或毗鄰的森林中,游客的垃圾自行分類后投入加蓋的鐵箱內,食物殘渣要求完全清理干凈,防止野生動物翻拾,從而改變其生活習性。
新西蘭的《保護法》明確規定,必須提供與保護有關的資料為游客服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新西蘭保護局特別重視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及國家公園內標示牌、解說牌的建設,并大量出版相關的宣傳資料,提供服務信息。每一處旅館的大堂均有當地國家公園免費的宣傳品。同時國家公園在組織旅游活動時,鼓勵游人參與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并不搞什么貴族式的“豪華游”。
鑒于旅游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并針對旅游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游的環境保護稅收,用于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四、教育先行原則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們在倡導生態旅游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
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游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認為“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旅游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游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游環境當成旅游業的生命和形象。
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
三是充分利用旅游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游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合諧、有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游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國際市場》
[2]諸葛仁:綠色環球21:規范生態旅游的國際標準[J].旅游科學,2005
[3]王大悟:科學發展觀與旅游可持續發展[J].旅游科學,2005
[4]馬聰玲:[2002].《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建議》[Z] 見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34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