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經濟學,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曾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但到1970年代之后卻因導致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滯漲”而遭受嚴重挑戰,而隨著新古典綜合派、新劍橋學派尤其是新凱恩斯學派的興起,凱恩斯經濟學似乎開始復興,但其實質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派隨著經濟危機的復雜化而趨向融合的產物。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里程碑式的革命,凱恩斯經濟學是各種宏觀經濟理論的出發點,而凱恩斯本人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關鍵詞] 凱恩斯經濟學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歷史地位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英國《泰晤士報》在凱恩斯逝世后所撰寫的訃告來形容:“要想找一位在影響上能與之相比的經濟學家,我們必須上溯到亞當·斯密?!边€有學者稱:“如果凱恩斯和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都屬于最宏偉層次的創新性的思想家,從而導致現代思想革命的話,那是由于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對經濟學的貢獻,其中包括對經濟科學和對政策指導的貢獻?!彪m然現在凱恩斯經濟學已經喪失了資本主義官方經濟學的地位,但是當我們回顧其產生、變革和發展的過程時,就有必要重新審視它對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巨大影響,有必要再次評價其歷史地位。
一、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與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
1936年2月4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標志著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當時正值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引起的“大蕭條”時代,資本主義世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經濟理論來解釋經濟危機和失業現象,并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為防治經濟危機和失業提供相應的對策。在經濟危機爆發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了“自由放任”的政策,而轉向對國民經濟的積極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發展,于是在客觀上也需要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干預做法加以理論闡釋。為適應這一需要,凱恩斯經濟學應運而生。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或政策方面,在當時都起著支配作用,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凱恩斯經濟學批判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就業理論,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以及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在《通論》一書中,凱恩斯對西方傳統經濟學說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從理論、方法和政策三方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實施的經濟干預政策進行了系統論證。
第一,在理論上,凱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論取代了由“薩伊定律”支撐的傳統經濟理論。按照供給本身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能出現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只會出現暫時的、局部的生產過剩,而這種局部過剩通過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自由競爭就會趨于消失,充分就業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凱恩斯面對20世紀2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嚴重的生產過剩現實,用自己的一整套有效需求理論斷然否定了上述一直被看作天經地義的傳統經濟理論。凱恩斯提出,由于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經濟社會的一般情況不是充分就業而是非充分就業,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愿失業”和“摩擦失業”外,還存在“非自愿失業”。與此相聯系,凱恩斯還在利息論、貨幣論、工資論、物價論等一系列理論中做出了對傳統經濟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第二,在方法上,凱恩斯用宏觀總量分析取代了傳統的微觀個體經濟分析。這種“取代”或轉變,同凱恩斯的理論前提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傳統理論歷來認為,資本主義體系通過自由競爭會自動得到調節,整個社會經濟運行不會發生嚴重失調,因此經濟學只要研究個別企業和行業的價格及產量就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凱恩斯認為,自由競爭無法使經濟自動恢復充分就業均衡,只有國家干預才能使全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轉,因此他首先關心的是國家如何對整個經濟體系進行控制和調節,是整個國民經濟所能提供的貨物與勞務的總量及其價格,是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就這樣,凱恩斯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
第三,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傳統經濟學一貫主張的自由放任思想,竭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主張政府用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以消滅非自愿失業,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均衡。具體來說,凱恩斯提出丁如下三個重要政策:(l)政府預算的平衡應聯系經濟中的需求狀況來加以評價(傳統經濟學則強調財政預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存在大規模失業的時候,那么財政預算就應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2)降低實際工資或貨幣工資不會必然創造更多就業(反之則是傳統經濟學積極主張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3)貨幣政策如不借助財政措施,則不可能終止大規模失業。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他的這一主張實現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
顯然,凱恩斯的《通論》在西方經濟學發展中實現的不是個別領域、個別觀點的突破和創新,而是在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實現的革命性轉折。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從供給向需求轉變,從資源配置向資源利用轉變;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從個量向總量轉變,從微觀向宏觀轉變;經濟學研究的政策,從自由競爭向國家干預轉變,從貨幣政策向財政政策轉變。
二、資本主義經濟“滯脹”與凱恩斯經濟學的退場
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的一整套理論,體現了他一生治學的風格:決不是為學術而學術。他的目標非常明確、具體,那就是當時的英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過剩和失業的規模,顯示出經濟中病癥已非常嚴重,情勢已空前緊急,再沿用傳統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只能走向一條無法擺脫危機的死胡同。正是出于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前途和命運的高度關切,他才要提出新理論、新主張。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通論》中提出的這套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是“避免現在的經濟制度完全被摧毀的唯一可行之道” 。
凱恩斯主義的出現,確實對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運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36年《通論》發表之初,他的新理論不僅沒有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接受,還受到許多批評,但隨后二戰爆發,政府對經濟干預和管制大大加強,大量財政開支使長期棘手的失業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凱恩斯的信奉者和追隨者迅速增加。二戰結束后,西方政府唯恐“大蕭條”和大規模失業卷土重來,紛紛拋出“充分就業”法案。英、美、澳、加等國都加大財政干預經濟力度。凱恩斯經濟學很快登上了“政府經濟學”寶座。在戰后長達二三十年的歲月里,凱恩斯主義風靡整個西方世界,凱恩斯經濟學也因此取代了新古典經濟學而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和主流。凱恩斯主義之所以在戰后風行一時,炙手可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凱恩斯經濟學比較注重數量方面的分析,注重經濟管理、經濟效益和經濟效應的研究,反映了現代化大生產的某些發展趨勢。當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不是從凱恩斯主義開始,但凱恩斯主義卻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依據。二戰后美國,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擴張性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不斷增長。這套辦法也確實收到了效果,在1948年~1973年這二十多年中,西方世界工業生產增長了三倍多。盡管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有多方面原因,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刺激政策也確實起了重要作用,凱恩斯也因此被其信徒稱為“戰后繁榮之父”。但是,由于凱恩斯經濟學回避了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只是在一些局部問題、現象形態上調整、修補,因此其不可能根治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并發的“滯脹”時代,使得凱恩斯經濟學大受詬病。1980年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卡特政府在大選中被信奉新型經濟自由思潮的里根打敗。1979年英國大選中上臺的撒切爾政府也改以現代貨幣主義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這些都標志著凱恩斯主義開始從西方官方經濟學寶座上跌落下來。
凱恩斯經濟學在理論上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在實踐上又導致“滯脹”。實際上,經濟衰退和就業不足,是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導致產品過剩造成的,是科技進步的階段性結果;是優化經濟結構基礎上新一輪增長的起點。產品過剩是結構性過剩,而非全面過剩;這種過剩源于生產企業對市場信息反應滯后,源于企業對市場的對抗。政府干預(管制價格、刺激需求)盡管會減小經濟波動,但代價是延緩經濟增長。正確的辦法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適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凱恩斯經濟學在理論上存在錯誤。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能夠借助市場供求力量自動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凱恩斯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并創立了自己的宏觀經濟理論。然而,凱恩斯既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又未創立自己的微觀經濟學,導致了經濟理論體系的不完整。也就是說,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不一致、脫節,二者分別自成體系。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背景是長期的經濟衰退、嚴重失業,而經濟衰退、失業與通貨緊縮、供過于求相伴。于是,凱恩斯把二者聯系起來,并歸咎于市場失靈;既未全面考察微觀經濟的運行機制,又未全面考察經濟表象背后的宏觀經濟運行機制,只是把經濟表象聯系起來。實際上,市場失靈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企業對市場的對抗,即不按市場信號調整生產;存在的是壟斷、操縱市場等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存在的是與市場無關的外部經濟效果和分配不公等。
凱恩斯經濟學又是“滯脹”的根源。凱恩斯經濟學不僅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與微觀經濟不符,而且無法解釋滯脹現象。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價格控制政策的結果。市場價格的波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通貨緊縮就是多數商品供給大于需求,如果人為提價,則導致需求的進一步減少,同時另外一部分需求大于供給的商品進一步漲價。結果,一方面加劇產品過剩、造成浪費,另一方面多數商品漲價、導致通貨膨脹。無市場產品過剩到一定程度,大量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工人失業使工資總額減少,進一步減少需求,導致產品過剩加劇。于是,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其次,讓我們來看一下增加公共工程開支的財政政策的作用。公共工程是私人不愿投資的工程,也就是說無利可圖的工程。由于公共工程增加投資,同時增加工資總額,從而增加消費,使總需求擴大。然而,這種擴大只是消費總量上的擴大,也就是說是總需求相對于總供給的擴大,對市場商品的供求結構影響不大。那些供給大于需求的商品相對于供不應求的商品仍然降價,只不過絕對價格有所提高而已。這樣一來,價格平抬。結果會導致產品過剩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又增添了通貨膨脹問題。也就是說,結果是滯脹。再次,讓我們看一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增加貨幣導致貨幣總量增加,而產品總量未變,因此增加貨幣的結果首先是通貨膨脹。貨幣增加的同時降低實際利率,但由于通貨膨脹的作用,名義利率往往不僅不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因此,投資需求的增長受到制約。而貨幣增加本身不能解決產品的結構性供求關系,產品過剩引起的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也就是說,經濟衰退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又增加了通貨膨脹問題。
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興起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危機,使凱恩斯經濟學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于是不少西方經濟學者,或補充和發展凱恩斯經濟學;或對它進行重新解釋,發展為非均衡分析派,即所謂“新凱恩斯理論”;或力圖修補凱恩斯理論中易受攻擊的缺點部分,從而形成80年代興起的新凱恩斯主義;或對凱恩斯經濟學堅持批評意見,直到反對“凱恩斯革命”。概括說來,現代西方經濟學可以分為兩大派:現代凱恩斯學派和現代古典學派,就其經濟哲學而言,它們無非分別屬于政府干預派和自由放任派。兩派的重大分歧集中在關于資本主義市場是否出清,即市場體系的穩定性問題上,并由此提出各自不同的政策主張。就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而論,最有影響的是兩大支派,即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劍橋學派。前者是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觀經濟理論“綜合在一起”的產物,它暗含的假定是,經過很好訓練的政府官員能夠利用“微調”經濟政策把私營部門的經濟不穩定性減低到最小限度。后者是把凱恩斯理論看成反對新古典派經濟學的基石,并試圖使它與更早的古典派傳統——李嘉圖理論連結起來,以便削弱新古典派思想意識的整個結構。這就是新劍橋學派或稱為“凱恩斯左派”,它積極發動在西方經濟理論方面進行“第二次凱恩斯革命”。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又興起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政府干預私營經濟的必要性,否定政策措施的無效性的論調,這些都近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現實。
總之,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前途將是怎樣?這需要由實踐來檢驗,畢竟它根源于凱恩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植根于當代西方經濟學肥沃的土壤,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衰,在不斷地與時俱進。這一切我們將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保羅·薩繆爾森威屎·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樊麗明:西方學者政府缺陷理論述評.經濟研究參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