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龍江省是我國“一五”時期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當年立下赫赫戰功的工業企業也在進行同步轉型和改制,使大量具有重要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的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已經或正在被大量拆毀。本文從現代工業城市主題文化建設入手,給出了黑龍江省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六種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 工業遺產 工業文化遺產保護 城市主題文化 地方經濟
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是一個新的課題。黑龍江省是我國“一五”時期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由于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企業改革和發展中,使大量具有重要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的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已經或正在被大量拆毀和破壞,提前保護工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黑龍江省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早興建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有以重型機械、冶金工業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目前有國寶級的中國一重、大慶石化集團、哈飛制造等全國特大型企業多家。在2006年國家工業遺產名錄中,黑龍江的工業企業榜上無名。大抵因為這些工業企業還“活著”,還不能作為“遺產”而存在。在工業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新技術、新設備大量引進,原有的設備和廠房等的價值不得不被重估。更由于這些工業遺存不具有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上的約束,許多企業已將原有廠房和設備拆毀或變賣,使這些具有工業遺產性質的工業遺存遭受滅頂之災。大量具有重要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的工業文化遺產已經或正在被大量拆毀。
同時,由于這些大型工業企業均在進行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企業往往會選擇利潤增長比較迅速的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和科技攻關。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企業的現實利益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和沖突。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目的,傳承才是根本。因此利用現有工業資源開展工業旅游是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而直接的方法。可惜的是,黑龍江省多數企業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對正在消逝工業文化“準遺產”的保護成為盲區。如2006年5月,黑龍江省旅游局向哈市8家大型企業發出工業旅游邀請,僅有1家參加會議。這也是目前黑龍江省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艱難、步履遲緩的重要原因。齊齊哈爾地區中國一重等幾家特大型或大型工業企業中,普遍存在這一現象??梢韵胍?,如果不加強保護,若干年后,中國工業發展史的某個階段將會出現文獻學層面的斷裂。尤其工業遺產中的非物質化部分,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更容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二、黑龍江省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可行性方案探索
借鑒國際上已有的工業遺產保護的經驗并結合黑龍江省工業文化遺產的分布和存在狀態,筆者給出以下幾種可行性方案:
方案一:將工業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間接實現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難點之一,就是資源面臨枯竭,缺乏接續替代產業。把工業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發展博物館化的工業遺產旅游在該省有許多條件,比如利用該省裝備工業優勢,把該省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裝備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發展裝備工業旅游項目。
方案二:建立工業遺產主題文化公園或博物館,使工業遺產轉化為一種文化資源。如北京“聲名赫赫”的798藝術區,是我國工業遺產復興的典型。大慶的鐵人紀念館、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的馬洪昌小組陳列館等在這方面也已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均成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業遺產也被轉化為一種文化資源,在文化與藝術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中,工業文化遺產復活并被根值于當代的文化系統的建構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方案三:以城市主題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將工業遺產保護融入現代工業城市的主題文化建構體系中。以文化為切入點,經營工業城市,是近幾十年來很多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比較流行的做法。就黑龍江省而言,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大慶市,建設現代化“油城”一直是大慶人的目標。以中國一重集團為領頭羊的齊齊哈爾市,圍繞重型機械和冶金工業構建現代工業城市的主題文化戰略則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方案四:發揮大學文化對工業遺產保護的引領和助推作用,充分借助大學的文化優勢和科研優勢,甄別和搶救企業中具有工業文化遺產性質的要素和工業遺存,讓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提前進行,以“延長”各類工業文化遺產的生命周期。黑龍江省高校資源豐富,各高校應在城市文化研究上加大投入。筆者所在的齊齊哈爾大學就于2004年成立了城市主題文化研究中心,對以齊齊哈爾為代表的北方工業城市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方案五:工業文化遺產還可以成為一種教育資源,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實踐教學基地。美國紐澤西州的一項工業遺產保護的培訓課程就以當地一座建于1863年的前工業時代的磨坊作為教學基地,有關專家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指導參與者進行大量實踐操作。
方案六:發揮當代社會流行話語影像的優勢,進行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建設。任何文化遺產都會有一個生命的長度,保護與傳承只是延續其生命的工作。數字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新的曙光,工業文化遺產“長生不老”的時代到來了。利用數字影像的紀實性、圖像性、物質性、可復制性等基本特征,不僅可以通過拍攝照片的方式記載工業文化遺產的片斷,利用動態影像記錄特定生產工藝、工業活動和習慣,更可以利用數字虛擬技術,保存或復原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工業遺存與工業文化的各種存在狀態,也使保護和傳承的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俞孔堅:關于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建議.景觀設計,2006.4
[2]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 2006.5.12
[3]單霽翔:關于保護工業遺產的思考.中國文物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