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中心向以工業為中心的轉變過程,也是工業部門內部結構的變化過程。它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輕工業如食品加工、紡織、煙草、家具等工業是主要部門,并且比重工業如冶金、化學、機械、汽車等部門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第二階段,工業逐漸由輕工業為中心向重工業為中心發展,重工業比輕工業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并逐漸占優勢,稱為“重工業化”過程。第三階段,工業結構逐步“高加工度化”和“技術集約化”,科學技術日益成為推動工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指出,工業化是標志一國或地區經濟起飛的重要特征。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必經階段。那么,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呢?本文對此問題探討如下。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有豐富的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之后這些地區充分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條件,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近年來發展很快。以貴州省為例,“九五”時期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83億元,比“八五”期間增加1.8倍。國內生產總值從“八五”期末的630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1082億元,年均增長8.7%。其中,200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35億元,年均增加10.5%。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目標基本實現,53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造,企業資產負債率從69.8%下降到62.5%;45戶國有大中型企業扭虧脫困。2001年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實現凈贏利16.9億元。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面臨著巨大挑戰。橫向比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排在全國最末位。與較發達的東部省份相比,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水平嚴重滯后,市場化程度低,工業競爭力差,影響和制約了工業化的進程和發展水平。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國際上有三個重要結構性指標:一是產業結構性指標,農業產值比重占GDP的比重必須降到15%;二是就業結構性指標,農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降到20%以下;三是城鄉結構性指標,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實施工業化?從中央西部大開發看,西部大開發的著眼點側重于西部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因此,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應以其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為途徑促進工業化。但是,在現代工業條件下,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一般采用大規模、資金技術密集方式,才有較好的經濟效益。這類企業資金、技術門檻高,很難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貧困山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和低技術的鄉鎮企業依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從東西部地域分工看,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認為,由于工業生產存在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不同生命階段對區域社會經濟條件的要求差異很大,在市場競爭中必然出現發達地區處于成熟或衰退階段的工業部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梯度轉移。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理應順應這一規律,將吸收發達地區處于成熟或衰退階段的工業作為引進資金和技術的重點,借助外力加快實現工業化。應該說,這一理論本身無可厚非,它應是指導欠發達地區引進外部資金、技術的基礎理論。問題是,發達地區的成熟工業或衰退工業,大多是淘汰的污染工業。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環境本身就十分脆弱,環境容量小,讓這些轉移的工業不受限制的排放,很容易產生嚴重環境退化,出現不可逆性,損害經濟欠發達地區長期發展的物質基礎,從長遠來說得不償失。由此可見,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不適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情,只有采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才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現代化建設、實現小康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
新型工業化包含三個重要內容: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長方式;二是要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三是要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結合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本人認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作出如下路徑選擇,必將有助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
1.發展制造業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增加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前提。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制造業的支撐地位。我國的制造業提供了90%的出口產品,40%的稅收,產業工人三分之一集中在制造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即使是高新技術產業,同樣需要制造業作為載體。
2.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
高新產業技術代表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發展的方向,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關聯效用。上世紀90年代,科學技術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的貢獻率僅為22%,遠低于30%的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一方面要發展和布局當今國際水平的高新技術,注重發展和利用環保友好型技術,發展低能耗的產業。另一方面,用新技術調整傳統產業。首先,為傳統產業嫁接現代文明。其次,為“夕陽產業”注入現代科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有許多依靠農業原料為基礎的輕工產業。如皮革、塑料工業等,近年來,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普遍瀕臨關停破產而成為所謂的“夕陽產業”。
3.發展信息技術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保證
信息技術是高新技術的代表,是滲透性強、倍增效益高的最活躍的科技生產力。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企業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輸的方式和路徑,業已引起了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理念、決策方式、業務過程組合和營銷手段等根本性的變革。工業化已離不開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目前,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產業對GDP的貢獻僅為10%,信息技術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水平不高。
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立足點
經濟欠發達地區作為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具有后發優勢。特別是目前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還不是很嚴重。但一定要破除工業化發展就是要拼資源誤區,于是就產生兩個問題:一是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低,工業經濟增長必須采用以數量擴張為特征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無法避免對環境和資源造成巨大破壞;二是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無力防治污染,難以根本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從而會加劇經濟欠發達地區不顧代價發展工業的沖動心理。這種傳統的以資源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的破壞為代價來發展工業化的模式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如果把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被破壞和人民生活質量降低計算到經濟發展成本中去,其實并不是有效率的發展,而是得不償失的一種負發展。
5.加速城鎮化建設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的手段
工業化進程產生了兩個結果:其一是推動了非農就業,把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先是“離土不離鄉”的鄉鎮工業,然后是勞動力流動到發達的地區就業;其二是長期工業化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產能和資金。因工業結構本身的調整尚未完成而出現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工業增長速度放慢就是必然的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尋求新的增長引擎。城市化可以說正是上述工業化發展和累積的一個結果。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目前,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地方達不到發展現代化城市的要求,也不具備一般城市發展的綜合條件,但具備“特色城鎮化”發展的條件。以特色為出發點,圍繞特色走城鎮化道路,對邊遠地區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民族文化城市、生態環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等。
參考文獻:
[1]魏禮群等: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2—107
[2]韓民青:《新工業革命與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J].山東社會科學,2003(4)
[3]崔向陽:我國工業化與市場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3(4)
[4]樊綱王小魯: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2000年)[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