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臨潼旅游業增長相對有限,針對這一現狀,運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旅游開發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臨潼旅游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臨潼 旅游 SWOT分析 發展策略
臨潼是陜西省旅游開發的重點,擁有著名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華清池等優勢資源。在旅游業蓬勃發展、世界遺產旅游持續升溫、生態旅游備受青睞的今天,臨潼區旅游開發存在哪些優勢和劣勢,將面臨著什么機遇和挑戰,應該采取何種策略加以應對?筆者采用SWOT分析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臨潼概況及旅游發展現狀
1.概況
臨潼是西安市的轄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9°5′49″~109°27′50″,北緯34°16′49″~34°44′11″。因臨河、潼河繞縣而得名。距離西安市中心約30公里,土地面積91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60萬,下轄9個鄉鎮,14個街道辦事處。臨潼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勢南高北仰,中間低,地貌類型有山、塬、川,以川為主,渭河境內流長36.5 km,支流眾多。以奶畜業、機械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經濟穩步增長,“九五”至“十五”期間臨潼GDP增長了兩倍(見圖1),2006年臨潼區生產總值達68.3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4.5%。
2.旅游業發展現狀
臨潼旅游業起點高,發展快。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自1979年10月起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即成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重點,積極帶動臨潼旅游業的興起。1982年,驪山風景名勝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旅游管理日趨規范化。經過近30年的發展,臨潼已成為以驪山風景名勝區為中心,遺產旅游和休閑旅游為主要方式,面向海內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十五”期間,全區主要景點累計接待游客3789萬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50.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6.14億元。2006年僅驪山風景名勝區接待境外旅游者51萬人次,占陜西全省境外游客的48%。
然而,與GDP的大幅增長相比,臨潼旅游業增長非常緩慢,“九五”至“十五”期間,旅游業收入幾乎停滯不前,存在較大上升空間(見圖1)。
二、SWOT 分析
原理:通過充分調查臨潼旅游開發所依賴的內部條件: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進行系統分系和論證,揚長避短,尋求臨潼旅游發展策略。
1.優勢(S)
(1)資源優勢。首先,資源品位極高,享譽中外。
世界級、國家級旅游資源構成了臨潼旅游業發展的主體,擁有1項世界文化遺產和2家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資源品位之高,稟賦之優異,屬全國罕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世界遺產地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是國人的驕傲,世界級的“名片”,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旅游者和兩百多位國家元首慕名而來。華清池景色秀美,文化底蘊濃厚,知名度也很高。
其次,資源種類豐富,人文為主,自然為輔,價值極高。根據2003年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標準劃分,臨潼區共有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27項,涉及人文、地文、水域、建筑、遺址和旅游商品6大主類,其中特品級(五級)旅游單體6項。豐富獨特的人文資源是臨潼的顯著優勢,臨潼作為古都西安的東大門,自周、秦到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人文景觀與大量歷史事件交相輝映,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楚霸王鴻門宴劉邦,楊貴妃賜浴華清池,以及近代的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無不令人心向往之。此外,臨潼自然景觀秀美,以驪山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峰林蒼翠,鳥語花香,具有極高的觀賞游憩價值。
(2)區位交通優勢。西安市不僅是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古都與旅游名城,也是中國重要的教育、科研、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交通樞紐城市,為臨潼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臨潼區位于渭河發展軸上,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地處隴海鐵路沿線重要位置,物流運輸便利。區內交通便利,有西安—臨潼高速路、108國道等,西—臨城市快速干道也即將建成。
(3)政策優勢。國家和陜西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臨潼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在資金和技術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西安市將臨潼區定位為“以旅游、物流等產業為主的六個城市副中心之一”,大力實施旅游資源板塊帶動戰略,重點打造臨潼“秦唐文化旅游板塊”。近年來,臨潼區政府以“創中國旅游名城、建西安經濟強區”為目標,不斷加強旅游市場管理,改善旅游服務設施,重視資源保護,為推動臨潼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2.劣勢(W)
(1)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充分。除了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等少數幾項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較好之外,其他大部分資源開發程度較低,甚至沒有開發,大批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存被閑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2)旅游服務設施不足,接待水平有限。目前,臨潼區共有賓館17家,其中涉外賓館2家,星級賓館3家,演出娛樂設施2處。服務設施數量和接待水平均無法與其世界級的旅游資源相稱,不能滿足廣大海內外旅游者的住宿、餐飲和娛樂需求。臨潼游客主要以觀光過客為主,多選擇西安市中心城區留宿。
(3)旅游產品較為單一,主要以游覽為主。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臨潼的游客行為還主要集中在游覽單項上,尚未實現“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協調發展,以門票收入為主的旅游消費方式,經濟效益上升空間較小,這是臨潼近年來旅游產業規模增長速度較慢的主要原因。“小臨潼、小旅游”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
3.機遇(O)
(1)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并重的新階段。根據“十一五”規劃要求,陜西等西部省區將繼續立足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一系列特色優勢產業。可以預期,臨潼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衛生將繼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業作為基礎好、潛力大的優勢產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2)“西安大都市圈”戰略。隨著西安城市的東擴和行政中心的北移,大都市經濟圈的輻射帶動效應愈來愈強。臨潼作為西安東翼副中心,快速融入西安大都市圈,在城市產業轉移、經濟互動、生產要素流通等范圍內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3)中國旅游的擴大開放和“2008北京奧運”。世界旅游組織(WTO)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國家。2008年中國奧運會的舉辦將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國的成功和魅力,神秘而燦爛的中國文明必將吸引更多的國際游客。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一直是國際文化旅游首選目的城市之一,臨潼也將受到更多的矚目。
(4)遺產旅游、生態旅游熱不斷升溫。近年來,遺產旅游和生態旅游兩種熱潮持續不斷。世界遺產地以其杰出的價值和意義,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理想目的地,“遺產旅游熱”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生態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方式,其科學性、文化性和環保性已受到廣泛認同,將繼續成為21世紀世界旅游的主題方式之一。臨潼旅游業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4.挑戰(T)
(1)保護與開發的沖突。臨潼區自然地理條件雖然比較優越,但仍屬生態脆弱區。一方面,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將面臨環境承載過量、資源耗竭等問題的威脅。以華清池溫泉為例,如若開采過渡,將引起溫泉水枯竭,后果嚴重。另一方面,旅游開發中的“建設性破壞”將削弱文化遺存的歷史原真性,造成保護與開發的沖突。
(2)競爭加劇,西安市“蔭蔽效應”的威脅。中國旅游市場日益繁榮,各地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高品級旅游資源地之間的競爭加劇。臨潼面臨著與陜西省其它著名景區所在地、西部知名世界遺產地激烈競爭的挑戰。與此同時,臨潼雖然具有與西安市同等競爭力的資源優勢,由于其在資金、勞動力、開發技術等因素得制約,導致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大大降低,西安市“蔭蔽效應”的威脅將繼續存在。
三、臨潼旅游發展策略
綜合分析臨潼旅游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充分利用內在優勢和外部機遇,克服劣勢,應對挑戰。提出臨潼旅游業的發展策略(見表):
1.保護第一,合理開發,永續利用
臨潼是世界遺產地,必須站在保存人類文明、對歷史負責的高度上,認清遺產本質,合理遺產地產業布局,嚴格保護臨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的科學藝術價值、文化內涵和休閑游憩功能,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和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2.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世界級旅游名牌
臨潼作為著名世界文化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區,在中國旅游市場全面開放,遺產旅游、生態旅游熱度不減的今天,應果斷實施世界名牌戰略,大力加強品牌宣傳力度,向全世界打響口號,例如:“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國第一位皇帝的地下宮殿和軍隊”,“華清池——中國古代第四大美女與大唐皇帝的溫泉行宮”,等等,通過品牌效應,促進旅游業發展。
3.立足西安,聯動發展
臨潼作為世界文明古都西安的核心資源代表,在西部大開發戰略號召下,應把臨潼旅游業的發展充分納入大西安都市圈的范圍,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區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實現臨潼的城市發展、旅游發展與西安的高效對接。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互補互動,聯動發展,使臨潼的遺產文化、休閑文化與西安的古城文化形成文化旅游的雙極,合力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
4.改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
依托西安發展力量,推動臨潼旅游業硬環境的改善和軟環境的提高。加大對較高標準的住宿、餐飲、娛樂和交通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接待水準和服務人員素質,留住過客型旅游者,使其“吃在臨潼、住在臨潼、行在臨潼、游在臨潼”,提高競爭力,消除西安市的“蔭蔽效應”。
5.突出特色,盡顯“秦風唐韻”
面對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充分發揮臨潼在秦、唐文化遺存方面的絕對優勢,重點宣傳、集中策劃相應旅游項目和產品,制定“秦—唐文化之旅”路線,使旅游者感受到淳厚地道的“秦風唐韻”,在競爭中奪取主動權。
6.豐富旅游產品,重點開發文化型和休閑型旅游項目
充分挖掘臨潼文化內涵,開發大型古裝歌舞、文化節、文化紀念品等旅游項目和產品,實現“游、購、娛”一體化。充分挖掘華清池的御湯文化,開發度假休閑產業,建設國際知名的溫泉度假勝地。徹底改變“小臨潼、小旅游”的現狀,樹立“大旅游”觀念。
參考文獻:
[1]西安市統計局:西安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3]馬耀峰等:陜西旅游資源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李曉方楊新軍李連璞:西安市臨潼區游客行為規律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1)
[5]陳耀華趙星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