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著中美兩國之間經貿合作的加深,彼此的貿易摩擦進入了一個高峰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頻頻遭遇“質量門”事件。國家要完善法制,政府要搞好管理,企業要創新,行業組織要積極發揮作用。只有多管齊下、內外兼修,才是應對貿易保護主義,解決兩國間貿易摩擦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中美貿易摩擦 貿易保護主義 產品質量 對策
2007年,中國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商品進口來源國,并超越日本成為美國第三大商品出口對象國。但同時,中美經貿關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西方媒體熱炒“中國制造”的質量問題。什么“毒牙膏”、“劣質輪胎”、“含鉛玩具”、“含抗菌劑的水產品”這些詞匯,頻繁出現在外國媒體上。曾經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轉眼間遭到口誅筆伐,一時間黑云壓城城欲摧,中國制造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讓西方媒體對“中國制造”充滿了傲慢與偏見,引發了中國的“質量門”事件?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
貿易摩擦是指相互聯系的經濟主體之間,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為了某一特定的經濟貿易利益導致的爭端和糾紛。隨著中美兩國間經貿合作的加深,彼此的貿易摩擦越來越頻繁,出現了數量增加、領域擴大、形式多樣化的趨勢。根據摩擦的性質及影響不同,基本表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1.商品貿易層面的摩擦
(1)產業摩擦或產品摩擦
就產品方面看,其范圍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擴展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產品;由單一的某種產品擴展到某類產品群組,如化工類、鋼鐵類、機電類、紡織品類等,僅反傾銷涉案產品就達4000多種。
農產品和紡織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商品,也是引起摩擦最多的商品。1980年美國對我國薄荷醇發起第一起農產品反傾銷調查,之后,針對農產品的反傾銷呈現增長趨勢。2004年美國對我國暖水蝦反傾銷案是我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高、影響最大的農產品貿易救濟調查案件。該案涉案金額高達2.48億美元,直接或間接影響163家企業、幾百萬蝦農和專業捕蝦漁民的生產和生活。
對我國來說,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即要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相對下降,而資本密集型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大多數是采用加工貿易的方式,主要利用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從日本、韓國等進口各種零部件,加工裝配后出口到美國。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工廠導致中國出口速度增長,對美國國內市場及相關產業造成競爭壓力,自然引起貿易摩擦。
(2)技術性貿易摩擦
技術性貿易摩擦是由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引發的摩擦。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這種手段本身有兩種作用:如果正確地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將有助于維護本國產業的合法權益;但是如果過度使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就成了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使技術性貿易摩擦形勢復雜化。
2.制度層面的摩擦
制度摩擦是由于雙方制度的不協調所引起的摩擦。中國目前正處在制度的大幅度調整時期,而發達國家正處在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的時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促使其針對不同國家建立不同標準。中美在貿易交往中因制度上的差異與美國發生了越來越頻繁的制度性摩擦。
制度層面的摩擦主要包括匯率制度摩擦、中國進口和開放市場摩擦、勞工標準摩擦等。
中美匯率之爭近年亦不斷升級。美國稱“中國的匯率政策使美國產業和工業生產蒙受了巨大損失”,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不失時機地迫使人民幣升值。
二、中美貿易摩擦原因之探究
1.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
貿易保護主義已成為現階段對抗貿易自由化的一股力量。隨著全球工業化的發展,各國逐步走向外向型或開放型經濟,在GATT、WTO的推動下,相互開放市場、消除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的目標和趨勢。但是,在開放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利益始終是各國經濟往來追求的永恒主題,這就必然伴隨著國家間經濟貿易利益的爭奪、國家經濟主權和安全的維護及國際市場競爭,如果雙邊或多邊經濟往來中出現利益失衡,便會產生國家間的貿易摩擦。
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貿易保護主義呈負相關關系。自20世紀末以來,特別是 “9·11事件”后,美國經濟發生了衰退或增長遲緩,需求的萎縮導致爭奪市場的競爭白熱化。在經濟繁榮時期,各國出于自身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需要,貿易政策相對開放,產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相應減少;而在經濟緊縮和蕭條時期,政府的貿易政策就會趨于保守,從而引發了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
2.兩國間貿易發展失衡
中國經濟貿易高速增長的態勢與美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增長呈現巨大的反差,貿易摩擦難以避免。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對外貿易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有資料顯示,自1994年以來,中國對美商品出口增長了7324%,其占美國商品進口貿易的比例也從1994年的6%上升至2007年的17%。從1993年起,中美貿易順差持續增加,200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693.8億美元,進口2327.0億美元,順差1633.2億美元,同比增長14.4%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卻呈現出了衰退或減速增長的形勢。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臉色”一向不好看。由于出口市場擴張較快、貿易順差較大等原因,導致了美國一方面不斷采用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措施嚴格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嚴格控制一些高科技產品對我國的出口,并且不斷地施加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壓力。
3.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在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制度、技術力量等方面比較落后。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對技術的吸收、消化不夠,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內企業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較少。當其他國家對我們的產品質量發難時,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4.“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枷鎖
根據加入WTO時的協議,中國在2015年之前都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由于這個定位的存在,美國、歐盟等貿易伙伴國在判定中國的商品是否在海外傾銷時可以把中國的產品同印度等替代國進行比較。這種非市場經濟待遇對國內出口企業有效應訴形成很大障礙,成為我國企業應訴反傾銷的軟肋。替代國制度具有不可預見性、選擇的隨意性、歧視性,無法做到公平、合理地確定我國產品的傾銷與否和傾銷幅度,刺激了進口國的相關產業動輒就對中國產品發難。據統計,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2006年底,共受到各類反傾銷起訴500多起。
5.行業組織的作用未充分發揮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行業組織的法律體系。雖然我國《對外貿易法》第56條規定了行業組織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但該規定的可操作性不強,影響了行業組織職能的發揮。對照WTO的要求,協會自身的運行機制也尚未完全形成,許多行業協會在實際工作中,職責不清,且無法避免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維權能力受到削弱。
三、中美貿易摩擦之解決對策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貿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面對新一輪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甚囂塵上,我們要充分運用WTO規則,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把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1.掀起貿易保護主義的蓋頭
貿易保護是現代民族國家的特征之一,這一點毫不足怪。但貿易保護不能濫用,如果保護的范圍、力度和時機超出了一般的常規,就成了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保護主義的措施給本國被保護者,即某些行業、企業及其職工帶來好處;另一方面,保護主義又會給本國其他行業、企業和廣大消費者帶來損失。就全球經濟的角度考慮,貿易保護主義的代價就是使全球經濟的靈活性受到侵蝕。
在各國共贏的自由貿易中,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不能采取雙重標準:當本國具有絕對貿易優勢時,就主張自由貿易;當遇到發展中國家挑戰時,就進行設限,這種采取雙重標準的做法顯然有悖于自由貿易的原則。貿易摩擦正是貿易自由化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我們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更反對某些國家一遇到貿易摩擦就將其與政治掛鉤,將貿易摩擦的影響擴大化、政治化、情緒化的傾向。
2.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
過去,我國產業政策鼓勵相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貿易政策則刺激了勞動相對密集的加工出口的增長。這種政策的不協調減緩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力度,提高本國的工業化水平,提高出口產品中熟練勞動和知識技術要素的密集程度,在對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改造的同時,提高對高新技術產業和規模經濟產業的資金資助和政策支持力度。
好的產品的質量是競爭取勝關鍵。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檔、低價是我國產品在美國屢屢遭遇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國內企業應提升商品檔次、質量和價格,這是減少貿易摩擦的根本出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要轉變國際市場經營戰略,積極創新,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政府是商務外交中最重要的主體,在對外協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發生貿易摩擦時,政府可以積極開展貿易談判與磋商,與主要貿易合作伙伴建立通暢的高層交流渠道,避免將貿易摩擦復雜化、政治化,為我國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
對內政府應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政府須制定和完善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涉外經濟法律制度,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助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政府還須加強對外經貿的過程管理,包括預警系統管理、調查跟蹤管理、事后評估管理等,并積極指導企業應對反傾銷等訴訟。
4.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應對貿易摩擦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完善行業組織的法規和規章制度。依照《對外貿易法》制定企業行業組織的管理實施細則,其次要明確行業組織的職能。要明確行業組織的基本職能為協調、指導、咨詢和服務。最后要進一步理順行業協會的管理體制。今后,將行業協會從各依附的行政主管部門脫離出來,做到人事關系、經濟關系、權限職責與行政主管部門徹底分開,使其真正成為具有獨立行使行業自律管理權限的非營利性中介組織。
此外我們還要力爭早日取得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在我國入世談判中,雖然一些國家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但是面對大量反傾銷調查,個別行業如果能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應訴,提供充分信息,證明自己的價格是以市場來定價的,在這個問題上就會有所突破。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將必然有助于減少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減少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徐泉:WTO成員對華貿易摩擦新趨勢及應對策略的法律分析[J].暨南學報,2007,2
[2]梁爽: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細分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07,1
[3]沈四寶:《論WTO后過渡期中國對外貿易法律制度的樹立和完善.河北法學,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