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近15年以來, 對規范市場行為、反對和限制不正當競爭、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該法在實施過程中日益暴露其缺陷,需要進行修改、完善。該法不僅應重新定義不正當競爭行為并擴大其調整范圍,更需要完善法律責任制度并擴大監督檢查機關必要的執法權。
[關鍵詞] 反不正當競爭法 缺陷 完善
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于1993年9月2日頒布并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作為市場經濟中一部重要的基礎性法律,該法實施近15年以來, 對規范市場行為、反對和限制不正當競爭、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該法制定時我國還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 受立法時間緊、無經驗可循、經濟體制剛剛轉軌等因素的制約, 導致該法存在不少缺陷。隨著我國近年來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不正當競爭行為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 該法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亟需對該法進行修改、完善。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缺陷
1.該法調整范圍過窄。《反不正當競爭法》5-11條只規定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并且每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都有明確的適用界定。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踐中出現了許多不屬于這11種的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些行為均符合不正當競爭行為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相關規定,因此無法運用該法對它們進行規范。
2.缺失一般條款規定。競爭者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過程中所采取的競爭手段是復雜多樣的, 法律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是無法窮盡的。正因如此, 各發達國家大多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確立了一般條款,以補充列舉式立法難以窮盡豐富多樣的法律事實和行為的不足。一般條款在充分體現法律的生命力、完善和發揮法律應有的功能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至今未能確立一般條款,嚴重影響了該法的效力。
3.某些規定不夠科學嚴謹。《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條中所禁止的在商品上冒用認證標志, 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 偽造產地, 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行為往往并非直接針對其競爭對手, 但第5條規定假冒行為需以損害競爭對手為前提, 且第5條的4類假冒行為僅限于使用行為, 沒有指出仿冒商品的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行為亦為不正當行為, 規定不全面,立法不夠科學嚴謹。
4.損害賠償救濟主體范圍偏小。《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 經營者造成競爭對手損害的, 應承擔賠償責任。而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的客體不僅是其他經營者, 還有廣大消費者。因此,這種損害請求的主體僅限于和違法經營者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 暴露出救濟主體范圍偏小的問題。受害者中只有部分可以索賠,會導致違法者違法成本降低, 從而不利于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完善
1.重新定義不正當競爭行為,擴大該法調整范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 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 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該規定含糊不清,容易導致認識上的分歧。筆者建議應將不正當競爭重新定義為:“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違背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 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同時應在該法列舉了種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之后, 加上一個一般條款規定:“經營者在市場經營中采取的其他具有競爭性、不正當性、且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適用該法。”這樣可以有效擴大該法調整范圍,提高對各種新出現或將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控制力。
2.完善法律責任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歸責原則應從以行政責任為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為輔轉變為以民事責任為主、以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為輔。首先, 應進一步加強民事責任。應采用“懲罰性民事責任”制度并加重懲罰賠償的幅度, 同時加入非財產性責任, 如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 不但要讓違法行為人無利可圖, 還要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從而增加其違法成本。其次,應進一步完善行政責任制度, 不僅嚴格區分違法行為與違紀違章行為, 而且需明確規定更加有力的行政處罰措施, 形成對違法者的巨大威懾力。再次, 應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刑事責任制度, 對情節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進行刑事懲戒。
3.加大處罰力度,增加懲罰性處罰條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規定, 不正當競爭者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被侵害經營者的損失能夠明確計算的情況下, 其賠償額為被侵害人的損失加被侵害人因調查侵害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二是被侵害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 其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利潤加被侵害人因調查侵權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上述處罰顯然較輕。不正當競爭行為造成的損害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 它不僅直接影響權利人的利益, 更為重要的是它同時破壞市場競爭秩序, 損害公共利益。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有必要加大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處罰力度, 通過立法規定其承擔懲罰性賠償, 賠償額可以設定為被侵害人的損失加被侵害人因調查侵權人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的二至數倍, 使違法者為其行為付出高額的違法成本。
4.擴大監督檢查機關必要的執法權。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 依照其規定。”但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給予監督檢查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等行之有效的強制措施,致使行政執法人員對違法行為人轉移違法物品、銀行存款等行為束手無策,因此,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應賦予工商行政機關一定的行政強制措施權, 主要是規定查封、扣押和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 并規定證據保全、協助調查等具有強制性的調查取證手段,以及對妨礙調查取證行為的制裁措施,以確保有力的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