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經濟的特殊背景下,創新成為管理的主題,而對人才的管理是企業管理和發展的關鍵。本文對新經濟時代的企業所需人才特征進行了相關論述,提出了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如何做好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
[關鍵詞] 新經濟 人力資源 能力素質 管理創新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競爭的范圍迅速擴大,競爭的程度空前加劇。那么,誰將是競爭中的勝者?是那些占據人力資源優勢的地區、國家和企業。因為經濟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力資源綜合素質的競爭。
一、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或“舊經濟”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資源配置和市場開發基礎上,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支撐,由高新科技產業驅動,以創新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經濟是知識化、全球化、創新化和網絡化的經濟。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對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具備什么樣素質的人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新經濟條件下的合格人才具備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優秀的全面素質的人才。即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廣,文理結合,全面發展。同時又要具備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新經濟的特殊背景下,沒有創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別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權利。全面素質不僅包括業務素質,還有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即必須具有創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適應性強,有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團隊精神的人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二是個性化的人才。個性化是創新過程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一個創新計劃都體現出個性化的思想。在新經濟環境中,誰能設計出個性化的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所謂個性化人才,就是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二、新經濟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新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具有創新性、合作型和個性化的特點,這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課題,這是企業內外環境變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的背景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根據新時期人才的特點進行創新。
企業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的觀念尤為重要,管理創新必須建立創新文化。企業的人才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創新人才是企業最關切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員工,思想開放、技術精專、自信自強、流動性很高。要想吸引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業應致力于創造一個激勵型的、充滿創新氣氛的開放環境,提倡挑戰性思維。挑戰性思維鼓勵廣大員工對現實狀態提出質疑,不斷思考和創新。企業為此可能承擔一定風險,但企業這種文化氛圍和對待風險與失誤的態度會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增強員工的競爭能力,并會以此吸引大批優秀人才。
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的同時,也要讓人才能夠分享到企業的成果。新經濟時代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化的環境使得企業的發展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新經濟時代的人才也時刻在思考著個人的職業發展。因此,企業要轉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思路,將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密的結合企業起來。
在新經濟時代,知識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真正才華橫溢的人,往往是充滿個性而難以駕馭的,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必須主動拋棄傳統的管理方式,運用組織的共同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動的心態進行人性化管理,為員工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和氣氛,給他們更多的授權,讓他們成為工作的主人。激發員工的創造欲,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主宰企業發展的主人。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應始終以人為本,將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以充分調動所有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獲得最大的效益。現代企業總是信任員工、尊重員工、依靠員工,把員工放在管理的主體位置,圍繞著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而開展管理活動,激發人的活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實現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使企業的目標和員工的發展目標達到一致。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的管理需要培養一種親密、信任的人際關系,需要一種敬業、進取和寬容的合作氛圍。企業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慮到員工的個性習慣和企業的包容性、創造性,并使其貫穿于每一位員工的言行中,努力營造企業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同時,提倡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結語
在新經濟背景下,創新性和知識化改變了衡量企業財富的標準,知識成為企業的戰略性資產。作為知識承載者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企業的財富和資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更成為其快速發展,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大膽嘗試,創造出適合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惠雄: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新特點.經濟與管理,2001年第7期
[2]李志強:如何開發創造力.企業管理,2002年第一期
[3]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