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突出經濟領域中“數量”的變化,更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對一個國家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不能保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 科學發展觀 又好又快 途徑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新進展。”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對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促進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具有重要意義。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準確體現
按照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是對不同時期的產出總量而言,主要指數量增加;經濟發展則不僅要求有數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經濟發展方式,可以理解為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還包括結構優化、環境改善、技術不斷創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配置趨于合理等方面的內容。從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兩種經濟增長方式:一是通過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二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即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從過去那種單純追求速度、盲目擴大數量的增長方式轉變到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式上來;2.資源消耗型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資源和破壞環境轉到經濟發展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前提;3.技術引進型發展向技術創新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從過去那種過度依賴技術引進轉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上來;4.外需拉動型發展向內需主導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從過去的“讓利性”開放轉向“互利性”開放、從過于重視“引進來”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5.投資拉動型增長向居民消費拉動型增長轉變,即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由多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轉變;6.傾斜型發展戰略向均衡型發展戰略轉變,即處理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關系,改變由于“政策傾斜”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7.效率優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分配模式轉變,即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改變收入分配失衡狀況,讓人民平等地享受發展成果。
對一個國家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不能保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過長期探索,現在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發展方式,顯然是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全面涵蓋的,也就是說,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而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綜上所述,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涵義相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深刻更寬泛,它本身不僅包含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而且還從單純注重數量的擴張轉向既注重數量擴張又注重質量提高;不僅強調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不僅要重視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要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學,更符合中國的實際,它準確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選擇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長期發展中處理和解決“快”與“好”關系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解決了許多舊矛盾,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和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在社會、環境、資源等許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目前,我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在谷類、肉類、煤礦、鋼鐵與石油等五大基本物資消費上,我國僅石油一項落后,其余皆超越美國。除資源限制之外,我國還面臨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自然環境和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我們仍然片面地強調經濟增長,不僅會給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也將使環境面臨更大的挑戰。更值得注意的是,單純強調經濟增長而忽略增長成果的社會分配,將會導致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城鄉差距、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就業難,貧富差距日趨嚴重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是由于發展中客觀存在難以避免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由于我們主觀上較多地強調了“快”而忽視了“好”所造成的。事實證明,如果不轉變觀念,不從根本上處理和解決好“快”與“好”的關系,既不利于中國經濟目前的發展,更會給中國經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在此背景之下,十七大報告有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就顯得及時而且意義深遠。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如何解決好經濟發展中“好”與“快”的關系,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系問題。對于我國來說,沒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不可能的,“快”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們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快”的要求。鄧小平曾經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正因為如此,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把“好”字放在“快”的前面,突出了“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快”字當頭,更多地強調的是速度,它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而“好”字當頭,更加突出對于效益的注重,它只能通過經濟發展方式來實現。雖然僅僅是一個詞的變化,但其中有著相當深刻的涵義,它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新理念的確立。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與途徑
根據十七大關于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和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應繼續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增加經濟增長方式本身的可持續性。為此必須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降耗和環保的關系,積極推廣和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是應著力加強對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以提高其自身發展的協調性。為此必須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積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刺激消費發展。必須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努力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振興第一產業,全面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確保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三是應努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性,以確保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為此必須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社會效益,努力使經濟發展更加有助于社會和諧的實現。必須在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維護社會公平。必須更加重視教育、衛生和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妥善調整社會分配關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更加關注和改善民生,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實現以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共享發展為目標的和諧發展。
積極地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為國家和社會長遠發展提出的一個與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新的發展模式。是我黨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從這個意義上看,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標志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層次的提高,而且標示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邁向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