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民收入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制約因素,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本文在深入分析安徽省農民收入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簡要提出了提高安徽農民收入的對策路徑。
[關鍵詞] 安徽 農民收入 農業技術進步
一、問題的提出
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大部分(超過70%)。農業、農村、農民的狀況如何可以說是制約或促進安徽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農民收入低、農村經濟落后、農業發展緩慢,這已成為安徽在現代化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尖銳問題之一,如何解決農民收入低,負擔重重,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對農民收入現狀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安徽農民收入現狀分析
1.成效分析
(1)農民純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近年來,安徽農民收入總體有大幅度的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1999年為1900.29元,2000年為1934.6元,2001年是2020.04元,2004年達到了2499.3元,2005年則提高到2641元,平均增長率達到8.88%
(2)收入來源結構變化顯著
“十五”時期,安徽省農民收入結構變化有三大特點:一是家庭經營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家庭經營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67.1%, 2005年下降為56.8%,下降10.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2個百分點;二是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0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28.3%,2005年提高到38.2%,提高9.9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8個百分點;三是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保持穩定。2000年,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4.6%,2005年提高到5%,提高0.4個百分點。
(3)現金純收入比重增加
農民純收入按收入類型劃分為現金純收入和實物純收入,現金純收入比重越高,表明農村市場化程度越高。現金收入才是反映出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以及擴大再生產能力和農民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更是農民擴大生活消費、改善生活條件、繁榮農村市場的根本點。據統計,2005年安徽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143元,占全部純收入的81.2%,比2000年提高12.2個百分點。
三、存在的問題
1.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周邊省份相比存在差距
雖然安徽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差距在逐漸拉大。從在全國的位次看,1994年在全國僅于第19位,到2002年近十年期間基本徘徊在18位~20位。2003年由于受“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的雙重影響,全年農民純收入僅增長0.4%,居全國位次由第19位下降至第22位,至2005年均保持在這一位次。
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周邊省份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且這種差距呈加大趨勢。2000年,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湖北之比達1∶1.17,與湖南之比達1∶1.14,與江西之比達1∶1.1,與河南之比達1∶1.03,與山西之比為1∶0.98。而到2005年,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湖北相比差458元,差距為1∶1.17,與湖南相差477元,差距達1∶1.18;與江西相差
622元,差距達1∶1.24;與河南相差230元,差距達1∶1.09;與山西相差250元,差距為1∶1.09。與經濟發達的江蘇省相比,這種差距更大。
2.安徽農民收入區域差異顯著
安徽地處華東內陸腹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四種經濟類型區域,即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圩區、皖南皖西山區。“十五”時期,農民收入最高的區域是沿江圩區,增長幅度最大的是皖南、皖西山區;淮北平原地區是安徽人口密度大,勞動力素質低,地區經濟結構單一,非農產業欠發達,農民收入水、水平最低,增收最困難的地區。2005年沿江圩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949元,比2000年增加973元,年均增長8.3%;皖南、皖西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887元,增加965元,年均增長8.5%;江淮丘陵農民人均純收入2689元,增加725元,年均增長6.5%,淮北平原區域農民純收入最低,人均2343元,增加449元年均增長4.3%。2005年,如以淮北平原地區人均純收入為1,則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皖西山區和沿江圩區的收入比是1∶1.15∶1.23∶1.26,比2000年1∶1.04∶1.01∶1.04的差距明顯擴大。
四、對策建議
安徽省提出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把農業大省建成農業強省,實現這一目標,根本上要靠科技,安徽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安徽實際,政府應主動引進適用農業技術,培育并逐步完善農村技術市場;通過農民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掌握技術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廣大農民的創新意識,尊重他們的創新理念;選擇合適的農業技術,強化農業技術支撐,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資本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成果惠農,科技興農;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村制度創新機制的建立,整合農村科研力量,找準發展的前沿,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促進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3年~2004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2]馬寶成: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1期
[3]尹成杰:農民持續增收動力: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相結合[J].中國農村經濟,2006年第1期
[4]高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一致或沖突[J].經濟科學,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