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嚴格相符原則是信用證運行的基石,是銀行審核單據的標準,為信用證的高效運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的同時銀行審單標準的嚴格相符也給受益人帶來諸多不利。本文通過解讀UCP600中嚴格相符的規定,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受益人的困惑與出路。
關鍵詞:嚴格相符;UCP600;信用證;單據
中圖分類號:F83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4-0058-05
一、嚴格相符原則的內涵與意義
信用證是銀行根據開證申請人(買方)申請開給受益人(賣方)的保證在一定條件下承擔付款責任的書面文件,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方式。Ⅲ信用證之所以目前仍然受到銀行界與商業界的普遍推崇就在于其巧妙的制度安排與流程設計。嚴格相符原則正是信用證制度巧妙設計的集中體現。
嚴格相符原則是指在信用證操作中,受益人提交的各種單據必須嚴格符合信用證的要求,銀行有權拒絕接受沒有嚴格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即使所交的貨物完全符合信用證的規定。信用證交易是單據交易,而非單據下的貨物、服務或其他行為。銀行在業務中根據“嚴格相符”原則審單,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單據符合信用證要求,銀行就必須付款,對于單據的真偽性、買賣雙方的資信等,銀行沒有了解的義務。銀行無權援引單證不符以外的任何抗辯拒付。同時當事人依信用證確定權利義務時,只能對信用證做客觀上的文義解釋,不得援引基礎合同對信用證進行補充或修訂。即開證行只受信用證的約束,不受基礎合同的制約。
嚴格相符原則實質上是由信用證的獨立性原則推導出來的銀行審核單據的標準和要求,這一標準和要求雖然在信用證的相關法律文件中沒有直接明確的表述,但在具體的條款中(包括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都體現出了嚴格相符原則的精神,并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銀行普遍接受的銀行審單標準,也是信用證之所以成為國際上廣為接受的貿易支付方式之一的重要原因。在理解信用證的嚴格相符原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嚴格相符不等同于絕對的“字面相符”
嚴格相符原則雖然要求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的條款要求相符,但這里的相符只要受益人提交的整套單據結合起來能夠反映信用證規定的內容即可,而不必苛求每份單據都要載明信用證所要求的細節,其與“字面相符”有本質的區別。“字面相符”也稱為信用證審核的鏡像標準,它曾經是英美法院主要援用的審單標準。其要求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要求之間要像照鏡子一樣地不差分毫,受益人向開證行、保兌行、議付行交付的單據要與信用證條款規定單據完全一樣,即使是很細微的偏差。銀行也認為存在不符點,不能被接受。在美國曾經就有一個判例,受益人向銀行提交的單據比信用證要求多了一個逗號,受益人沒有獲得信用證下的款項,法院支持了開證行的主張,認為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的要求不符。開證行拒絕付款的理由成立。鏡像標準是將信用證的審單標準絕對化,然而,在實踐中普遍存在單據與信用證要求的這樣或那樣的不一致之處,為了達到鏡像相符,必然會導致交易中信用證或者單據的不斷修改,從而無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這背離了信用證的初衷相。因此,正如英國法官在Equitable Trust案中指出的一樣。嚴格一致并非指延伸至信用證上或單據上的“i”的一點或“t”的一橫或明顯的打字錯誤。
(二)嚴格相符也不等同于實質相符
實質相符是指在信用證的要求與提示的單據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認定單據符合信用證的要求,開證行需要承擔付款責任。實質相符認為,應當拋開信用證條款的字面意思,要考慮不符點是否給銀行在審查信用證單據時造成了不確定感,該不符點是否將誤導開證銀行做出對自身不利的決定等問題。實質相符標準對銀行提出了較高的專業知識要求。需要銀行對基礎合同有足夠的了解。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鏡像標準”的過于死板,使相關銀行在審查單據時能考慮公平、正義等因素。然而。實質相符標準給開證行留下過多的審單空間,不僅使銀行的審單負荷大大增加,而且可能會損害其他當事人的利益,進而危害信用證交易的基礎。諸多學者批判實質性相符,認為實質相符等于默示地允許并授權開證行單方面修改信用證。從而將“破壞信用證付款的確定性,而該確定性正是信用證的開證申請人和受益人參與信用證交易的根本原因。”“同時,適用實質性相符標準將導致更多的訴訟,而且該標準將失去對受益人交單時的嚴格約束,評論說,法院為實現公平而作出的努力將最終反過來損害信用證的根本特性。”
總之,嚴格相符原則既不是過于嚴格的“字面相符”標準。也不等同于可能被任意解釋的“實質相符”。對于單據中那些極其微小的、可以不用糾正的、審單員可予以忽略不計的瑕疵不被認為是不符點,只有那些重大的、可能誤導審單員并且受益人在信用證有效期內無法予以修正的瑕疵才應被視為不符點。嚴格相符原則既保證了銀行在處理單據過程中不過分死板進而增加信用證的使用成本。保障了信用證的高效運作,也不至于留給銀行太寬的自由裁量空間進而加大信用證支付中的糾紛。嚴格相符應被界定為介于絕對的“字面相符”與“實質相符”之間的一種相符。
二、UCP600中銀行審單標準的具體規定
UCP600刪除了UCP500具有彈性的規定,修改了不明確的規定,對原本僅適用于部分單據的規定擴展至所有單據。并對原來散落在眾多條款中的審單原則進行了提煉。使得審單標準更確定、更具有操作性。UCP600中有關嚴格相符原則的規定集中反映在第14條的12款內容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規定:
(一)銀行在審核單據時應該僅以單據為基礎決定其表面是否相符
信用證是開證行做出的有條件的付款承諾,而這個條件為提交的單據是相符單據(complying presentation)。這個條件受益人與開證行、保兌行、被指定銀行與開證行以及被指定銀行之間。審核單據的首要標準是銀行僅以單據為基礎決定單據表面是否相符。銀行以其獨特的方法遵循相關慣例及實務標準審查單據的表面記載,而無需探究單據背后的實際情況。UCP600第14條“審核單據的標準”a款中規定:“銀行對提示的單據進行審核,并僅以單據為基礎,決定單據在表面上看來是否構成相符交單”。該標準與UCP500第13條a款相似,但是刪除了其中“盡合理注意”的要求,明確了銀行審單的首要標準時應該僅以單據為基礎決定單據表面是否相符。銀行只需遵守相關慣例與實務標準審單要求判斷單據是否“表面相符”,而無需滿足“盡合理注意義務”的主觀情緒。這使銀行審單更具有操作性。
(二)銀行要求單據與單據之間、單據與信用證不沖突,而無需完全一致
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做到“不必完全一樣但必須不沖突”就算滿足了信用證下提交單據的要求,這集中反映在UCP600第14條“審核單據的標準”中,該規定與UCP500的精神“單證相符、單單不得互不一致”相比銀行審單更為寬松和靈活,對受益人更有保障。但這并不表明銀行審單放棄了“相符”的原則,只是“嚴格相符原則”松動的體現。
UCP600第14條d款規定:“單據中內容的描述不必與信用證、信用證對該項單據的描述以及國際銀行標準實務完全一致,但不得與該項單據的內容、其他規定的單據或信用證項沖突。”該條e款規定:“除商業發票外,其他單據中的貨物、服務或履約行為的描述若需規定,可使用通稱,但不得與信用證規定的描述矛盾。”同時在j款中規定,單據中受益人和申請人的地址不必與信用證或其他單據中的地址相同,但必須與信用證中規定的各自地址在同一國家,如果傳真、電話、電子郵箱等聯系信息是地址的一部分,銀行將不予理會。單據與信用證“不沖突而不是完全一致”的要求在UCP600的具體條款也得到了印證。
(三)單據必須自裝運日后21日內提交,但不得晚于信用證的到期日
按照UCP500第43條的規定,要求運輸單據的信用證應以裝運日為起點規定一個交單日期。如果信用證未規定上述期限,則單據應該在裝運后21日內提交。與UCP500不同的是UCP600沒有要求信用證應對交單期限做出規定,直接明確的規定包含有運輸單據的交單不遲于裝運日后的21日。受益人除了要遵守信用證有關交單期的規定。還要注意信用證的有效期,保證交單是在信用證的有效期內。
三、在嚴格相符原則規矩下受益人面臨的困惑
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中,受益人履行交貨義務后,將全套單據提交銀行時。受益人面臨的最大困惑是銀行經常會以單據存在“不符點”為由拒絕支付貨款。在此情況下,開證申請人往往會選擇重新制作單據或者聯系開證申請人要求開證行放棄“不符點”,這就導致受益人無法按時收回貨款,造成一定的自己周轉困難。受益人非常被動,尤其是在商品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開證申請人可能會以此為由要求受益人降價或解除合同。實務中因單據內容的復雜或開證銀行開立的信用證條款不清以及各國法律規范、文字含義、貿易習慣等的不同,銀行拒付的現象時有發生。
銀行拒付貨款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單證不符,單據的名稱或內容與信用證條款規定的不同。如信用證中規定的商品數量與單據顯示的商品數量不符。
2 單單不符,單據與單據之間內容不相一致。如信用證中規定受益人證明中要注明全套副本單據已經快遞寄給開證申請人,快遞收據作為結匯單據。而出口商交單時卻無此內容快遞收據。
3 單據制作不符合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的要求。例如,某貿易公司進口純棉斜紋布,開立不可撤銷信用證,且規定純棉斜紋布為六種顏色,每種顏色各裝若干碼。共57,940碼。信用證金額與貨物數量均允許有不超過3%的增減幅度。信用證受益人發運貨物,其單據表明六種顏色共59,611碼,較信用證規定貨物總數量多2.88%,符合3%增減幅度,但其中三種顏色的棉布數量超過3%的幅度。開征行拒絕付款,理由是單項貨物不符合增減幅度的要求。
本案例的焦點問題是信用證規定的數量增減幅度適用于每批貨物還是只適用于總數量。我們應該注意到,當信用證中規定了貨物詳細的金額數量顏色尺碼或其他細節,特別是每批貨物與每種貨物的數量,這時應該理解為信用證增減幅度并非僅指貨物的總數量,而且還應適用于每批貨物或每種類的貨物。受益人正是因為對信用證的數量條款的錯誤理解導致開證行以單項貨物不符合增減幅度為由拒付貨款。
信用證的“嚴格相符原則”要求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只有達到“相符交單”的要求,才可以收回貨款,“嚴格相符”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限制開證行在審單時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實現對申請人和受益人雙方利益的公平對待。然而“相符交單”本身又是一個彈性條款,不同國家的銀行有不同的解釋,即使是同一國家的同一銀行,在處理不同當事人的信用證業務時在這一標準的把握上也會有一定的自由裁量幅度,這往往導致受益人第一次交單的拒付率很高。嚴格相符原則盡管是信用證制度的基石,但是也很容易被無良商人惡意利用,特別是當所購買的貨物的國際市場價格嚴重下跌時,開證申請人即貨物的買家總會試圖說服開證行在單據中找出不符點據以拒付以避免損失或轉嫁風險,這種情況有段時間在中國特別明顯。
四、受益人的出路
受益人提交單據遭到銀行的拒付會對受益人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因此如何降低開證行的拒付風險是受益人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受益人只要準確的理解UCP600中有關銀行審單標準的要求。認真審核信用證并按照信用證條款的要求與銀行審單標準的要求制作單據,銀行拒付的風險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益人可以從以下方面尋找出路:
(一)受益人收到通知行轉交的信用證后及時對信用證進行審核
受益人的審核信用證是其履行出口合同的前提,如果發現信用證規定存在與合同不一致的地方、存在軟條款或者不符合跟單信用統一慣例的要求時應該及時通知開證申請人,要求開證申請人向開證行發出修改信用證的指示,避免日后交單的麻煩。受益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審核信用證:
1 信用證的基本內容是否齊備和正確。一個完整的信用證通常應包括信用證的種類與性質、對貨物的要求描述、貨物裝運、信用證有效期與到期日、對受益人提交單據的要求等諸多條款。受益人應該審核這些內容和基礎合同的規定是否一致,應該注意審查信用證上受益人的名稱和地址是否正確,開證申請人的名稱地址是否和買賣合同中買方的名稱地址一致。
2 信用證是否受UCP600的支配。UCP600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只有當事人選擇使用時才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在信用證中明確受UCP600的約束可以是在具體處理信用證業務中對信用證有關規定有著不同的解釋和理解。
3 信用證的有效性。根據UCP600第6條的規定,信用證必須注明兌用銀行、兌用方式和交單截止日期,否則會直接影響到信用證的效力。第6條還規定“不得以開證申請人為匯票付款人條款的信用證”,信用證匯票付款人是開證申請人時直接導致銀行第一付款責任的喪失。
4 信用證的責任條款。開證行在信用證中注明只有在收到開證申請人的貨款后才承擔付款責任,這樣的開證行的免責條款應該刪除。
5 信用證中的索匯路線與索匯方法。信用證的索匯路線必須正常、合理,如果索匯路線迂回、環節過多。應該進行修改。
6 有關單證的提交要求。檢查信用證規定的文件能否提供或及時提供,一些需要認證的單據能否及時辦理。
(二)受益人應該嚴格遵守信用中有關時間的規定
一個信用證中包括很多日期,這些信用證日的確定有一定的規則,而且各日期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論是受益人還是審單銀行都必須關注信用證各日期之間的關系,以保證信用證的正常運轉,避免支付風險的發生。信用證日期主要有開證日、信用證截至日、最遲交單日期等。
1 “開證日”是開證行按照開征申請書開出信用證的日期。一般在信用證“date of issue”一欄規定。信用證需要由明確的開證日期。開證日通常也是信用證的生效日,受益人可以通過開證日判斷申請人是否按照合同約定開出信用證。因此,開證日不符合基礎合同約定,或開證日不清楚都會引發糾紛。影響信用證的運行。
2 “信用證截至日”與“最遲交單日”。“信用證截至日”是信用證的到期日,表明信用證的有效期限。信用證一般在“date of place of expiry”中表明信用證的截至日以及確定的地點。“最遲交單日”僅適用與要求提交的單據中包括一份或多分正本運輸單據的情況。
對受益人來說要特別關注開證日期與信用證截至日或最遲交單日之間應該要有足夠長的間隔時間,只有這樣受益人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安排裝運制作單據。受益人還需要關注UCP600中有關交單日的新規定,即只要提交的單據中包含運輸單據,就必須在裝運日期的21天內交單(must be made by or on behalf of the beneficiary not later than 21 calendar days after the date of ship—ment),即使信用證規定了較長的交單期和有效期,也必須在裝運日期的21天之內向銀行交單,而且還必須注意這21天是指自然日,而非銀行工作日。這樣的新規定對受益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確保在裝運之后的21天內交單,受益人應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在備貨的同時就積極準備單據,特別是那些需要其他機構簽發的單據,如保險單、商檢證書、原產地證書等。更應當盡早聯系,提前準備。
3 受益人要注意信用證截止日與最遲交單日之間的關系。在最遲交單日后但在信用證截止日前的交單,雖延遲交單,但開證行或指定銀行仍有義務接受單據并予以審核,將遲延交單的行為作為不符點而可能遭到拒付,但是如受益人放棄不符點,開征行可能會向受益人付款。而交單發生在信用證截止日之后,銀行就不再受信用證的約束,不再具有審單義務。
(三)受益人要嚴格按照信用證要求制作單據
受益人按時完成交貨,并根據信用證條款要求提交單據,是受益人的一項重要義務,也是受益人規范操作防止信用證風險發生的客觀要求。
1 提交的單據應該符合UCP600和國際標準銀行實務的要求。在統一慣例中對各種單據最低滿足的要求進行了規定。UCP600對商業發票、運輸單據和保險單據的制作都有非常詳細的要求。尤其是運輸單據,對各種不同運輸方式下的運輸單據都分別做出了細致的規定。受益人應當相當熟練地掌握UCP600第17條到第28條的內容(即對這些單據的要求),并在每次交易中都嚴格按照這些條款的規定制單。比如,在UCP600中要求受益人提交的商業發票的出具人必須是信用證的受益人、抬頭必須是信用證的開證申請人、發票幣種應與信用證幣種相同。要求受益人提交的運輸單據必須先是承運人的名稱、必須由承運人或其代理人的簽字、必須標明貨物已在信用證規定的地點發運或被接管、必須提交全部正本運輸單據等。UCP600第2條中關于“相符交單”的解釋僅有一句話:“交單應與信用證條款、本慣例適用的規定及國際標準銀行實務一致”,看上去似乎很簡單,放松了受益人對單據相符的要求,但是,“單證相符,單單相符”這一基本的原則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受益人認真細致地制作單據,避免因為不符點造成拒付的風險。
2 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單據之間不沖突。單據與信用證之間應不沖突是指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應該符合信用證條款中對單據的基本要求。至少做到與信用證要求不相互矛盾。單據之間不沖突,要求各個單據之間必須明確與同一交易關系有關,在表面上應相互有聯系,各單據聯系起來應該明確指向同一貨物。例如。受益人提交了商業發票、提單和船公司證明為信用證項下單據,那么商業發票下現實的受益人名稱、申請人名稱、貨物描述、發票金額、合同編號應當與提單和船公司證明中的信息不矛盾。
信用證對單據的要求一般列于SWIFT報文中的46A項的“單據要求”中,但有時會列在47A項“附加條件”中,因此受益人在準備單據時應該全面準確掌握信用證的單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