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學會耍“小聰明”了,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因想與媽媽多待一會,孩子便不斷制造出各種不睡的理由:要上廁所了,或者要整理玩具……面對孩子的“小聰明”,許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既擔心“揭穿陰謀”會讓孩子“難堪”,又怕聽之任之讓孩子變得“狡詐不誠實”。
其實,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復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是孩子從單純的“直接要求”到具備豐富思想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鏡頭一】
小巖升中班的時候搬家了,轉到了新的幼兒園。開學才兩個星期,小巖已經拿回家五六朵小紅花了,大家都夸小巖表現好。有一天,爸爸去接小巖,在幼兒園門口當著老師的面問小巖今天有沒有得小紅花,小巖紅著臉支支吾吾不吭聲。之后,通過詢問才知道,新幼兒園不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紅花,小巖拿回家的是他自己在手工課上剪出的小紅花。
建議:小巖想用虛擬出的“小紅花”來證明自己表現好,說明他很想做一個好孩子,出發點是正確的。如果家長單純地因為孩子說了謊而責備孩子,就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的愿望也是錯誤的,從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導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積極的效果。
【鏡頭二】
四歲的子凡和兩歲的表弟在一起玩。玩著玩著,表弟突然拿走了子凡手里的玩具槍。子凡很生氣,舉起手來要打表弟的頭。這時,他發現奶奶正在不遠處看著他,機靈的子凡馬上收回拳頭,做出撫摸表弟頭發的樣子,邊摸邊笑嘻嘻地對奶奶說:“他的頭發毛茸茸的,好可愛啊!”
建議:如果孩子發現大人看到自己犯錯的時候馬上耍個小聰明掩飾自己的行為,說明他有了足夠的是非觀念,只是需要時間和大人的持續引導才能堅持。這時,大人不必馬上揭穿、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應當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淡化他的“錯誤”,強化孩子對正確行為的認識。
【鏡頭三】
婷婷這幾天總說她在幼兒園里寫字每次都是第一名,不過大人卻并沒覺得她的寫字速度有提高,這是怎么回事?這天,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來接婷婷的媽媽,婷婷做書寫練習的時候常常把字寫得很大,這樣很快就能寫滿一頁紙,但字數比別人少很多。
建議:小聰明不等于大智慧,顯然孩子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家長一定要及時給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明白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質量的害處。
【鏡頭四】
一天,四歲的丁丁與爸爸一起下軍棋。下到中途,丁丁采用了“調虎離山”之計。他說:“爸爸,坐這么長時間了,你該去解手了。”爸爸心想這小子一定有什么陰謀,就假裝去衛生間,然后又折回,躲在一邊,發現兒子果然將他的“炸彈”旁邊的兩個棋子翻開看看,見不是“司令”、“軍長”,才又放心地蓋上。爸爸說:“不許耍賴呀!”兒子臉頓時紅了,不好意思地說:“我,我怕你炸了我的大官。”
建議:孩子玩游戲時把一切都當游戲,他們的規則意識不強。對于這樣的問題,你也可以耍耍賴,甚至每當開始下棋時你就主動把自己的棋子挪動成輸棋的樣子,告訴孩子:“你贏了,你又贏了。”如果他氣憤,說明他理解規則;如果他無所謂,就說明他沒有這種意識。如果理解規則,那么您的行為使他懂得不遵守規則使大家無法繼續下棋,就是贏了也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