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經濟地理學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根據經濟地理學科的特點,中國學者遵循的是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和服務于社會的指導思想,通過實踐促進學科發展。根據中國經濟地理學參與實踐及解決中國現實區域發展問題的深入程度,可以把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步參與區域研究與規劃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
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地理學者參與了即將大規模開發的地區如黑龍江流域、新疆、內蒙古和寧夏等區域的自然和經濟的綜合考察以及工業基地規劃、鐵路選線調查,為這些地區的大規模開發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資料。60~70年代,部分經濟地理學者在山東省、安徽省、遼寧省、河北省等進行了重點建設地區的區域規劃研究,促進了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合理布局。到了80年代,在中央政府組織的全國農業區劃、各省區市農業區劃、京津唐地域開發規劃、各省區市的地域開發規劃中,經濟地理學者承當了主要角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和規劃工作。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周立三先生領導的以“生存與發展”為主題的國情研究,向中央政府提交了幾份關于“生存與發展”的國情咨詢報告,同時向社會公開發表了系列國情研究著作,首次闡述了我國長期高速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及我國自然資源難以支撐日益龐大的經濟和社會總量的前景,向世人發出了節約資源、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呼聲。這些研究,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國策及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和實施,起到了前瞻性和基礎性作用。
二、參與制定大區域發展戰略及解決區域發展問題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我國經濟全球化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地理學者相應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大區域的發展戰略、地區差距、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方面。以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部分經濟地理和城市地理學者組成的“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組,堅持研究中國區域發展的戰略和重大實際問題,與國家有關政府部門密切合作,對中國的區域發展差距、地區發展戰略和政策、城鎮化的進程及空間擴張、高速增長下的生態與環境狀況等進行了長時期的跟蹤和評價。十年來,該研究組編制出版了系列“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同時向國務院提交了十多份戰略咨詢報告,向各級政府和社會有褒有貶地提出了分析和建議。同時,由十多位學者合作對中國區域發展研究因素和格局進行系統總結,編寫了《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更多的學者,在總結中國和國外經濟地理學發展的基礎上,編寫了諸多的“經濟地理學導論”以及經濟地理學理論問題、經濟地理學發展史、企業地理學等方面的著作。其中,原IGU副主席吳傳鈞院士主持編纂的“中國人文地理”系列專著包含了《中國經濟地理》等多卷經濟地理著作。
三、深入研究大區域發展和規劃并積極參與政府決策階段(2000年至今)
近年來,經濟地理學者在國家和各地區政府決策方面作用進一步提高,廣泛參與了國家級和省區市級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特別突出的有三位經濟地理學家被中央政府聘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經濟地理學家受聘擔任國家級區域規劃的專家組組長有:京津冀都市區區域規劃、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由經濟地理學家直接負責編制的大區域的區域規劃除了上述三個大區外,還有武漢都市區區域規劃、廣東省地域規劃等,目前這些工作還在繼續。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進行的全國功能區劃分和主要功能區的規劃,經濟地理學家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