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中為什么要進行互動
有人認為教學活動的本意在于創造幸福感,是一個師生的合理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是合理需要被尊重、激發和引導的過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樂趣、激情和活力,學生只是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我的成就動機和自我實現的價值目標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此以往,師生都缺乏良好的自我認同感、自我滿足感,缺乏好奇心和動機。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效益可想而知,同樣也違背了新課程理念。
有人把講授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引導—發現教學法這三種教學方法在運用中師生需要得到滿足的差異作了一個比較,發現講授教學法對教師需要的滿足度要高一些,對學生需要的滿足度則低一些,而且學生需要的滿足主要表現在其相對被動的方面;引導—發現教學法對教師需要的滿足度要低一些,對學生需要的滿足度要高一些,同時,學生需要的滿足主要表現在其相對主動的方面;討論教學法介于兩者之間。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就是尋找一種促進與增強教師和學生需要的滿足度的教學方法。經過長期的教學探索,筆者發現互動教學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益。
二、課堂教學中如何互動
1.營造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有“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而在過去封閉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受到諸多限制,使學生常處于被動的地位,享受不到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享受課堂快樂等權利。因此,為了保證學生享受這些自主學習的權利,需要教師首先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營造積極主動、健康活潑的心理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讓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人人參與課堂活動,在實踐、娛樂中主動體驗、合作、探究、獲取、表現、分享,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此外,教師還需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主要包括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等。信息資源主要指除教科書以外的各種學習參考書、媒體、網絡等,它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各種新知識和新信息。人力資源主要指能夠有助于學生學習和使學生感興趣的人,包括學習同伴、教師等。環境資源主要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場所、情境、氛圍等,在此環境中學生可進行自主選擇和自主活動。
2.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有人認為“教育起源于交往”。課堂交往是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活動。課堂交往是影響課堂心理環境的根本因素,也是實現課堂學習的重要途徑。林格倫曾斷言,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改善交往。改善課堂交往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師生、生生互動,而大多數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對話以及課下的師生之間的交往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很少。傳統的教學,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尤為突出,以至于壓抑了學生主體性的合理發揮,有學生甚至認為自學的效果反而更好一些。
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和學生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互為教育者的“主”—“主”關系,雙方都是不可替代的主體。教師不僅在教,也通過互動被教,學生被教的同時也主動在教。師生進行角色互換,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說者和聽者不停轉換,教師和每一個學生既在傾聽與欣賞,又在言說與評價,教師和學生都作為集體中的一員進行交往、互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增加生生之間的交流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快樂,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適時加以指導。
3.讓學生積極參與對內容的互動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選擇、創造的過程,學生學習、理解教學內容,也不是一味的再現、復述、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再加工、內化的過程,其中要有自己的想法、理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通過與教學內容的互動,不僅可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等的了解,使學生既超越歷史的局限性,也突破自己小我的局限性,實現自我的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