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時間線索: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燃料、勞動力數量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如早期鋼鐵工業以燃料(煤炭)為主導因素,繼而指向原料(鐵礦石)附近,并需要大量勞動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料、燃料和勞動力數量等影響逐漸減弱,鋼鐵工業重視勞動力素質,轉向市場布局。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素質、信息通信網絡、旅游、環境標準和文化環境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空間線索:當今世界,在發展中國家,原料、燃料、勞動力數量、交通運輸和市場成為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在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素質、信息通信網絡、旅游、環境標準和文化環境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增強。
二、農業的發展
時間線索:世界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
空間線索: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已進入現代農業階段,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一般處在傳統農業階段,熱帶雨林地區、北極地區等還分布有原始農業。
三、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時間線索: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S”形曲線,可分為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和后期階段。例如,英國的城市化非常典型,經歷了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空間線索:發展中國家則大部分處于初期階段和中期加速階段,發達國家大都進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階段。
四、人口的自然增長
時間線索: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不同。農業革命之前,人口增長緩慢,死亡率高;農業革命期間,增長速度較快;工業革命開始,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20世紀以來是世界人口增長的快速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開始趨于緩慢。
空間線索:世界人口的增長,在地區上也是不平衡的。二戰后,亞非拉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增長很快,占世界每年新增人口的80%以上;20世紀70年代以后,很多發展中國家采取了控制人口數量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長開始緩慢。發達國家由于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人口增長率已經保持在較低水平,人口增長緩慢,人口數量比較穩定,甚至還會逐漸減少,如俄羅斯、德國和日本。
五、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時間線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首先轉變的是死亡率,其次轉變的是出生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經歷了原始型、傳統型和現代型(如下圖)。

空間線索:在工業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國家、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差異的擴大,尤其在二戰以后,世界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差異更加明顯。發達國家(如歐洲和北美洲)人口模式已進入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模式還沒有完成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尚有一些原始地區仍處于原始型。總體來看,世界人口模式仍處于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六、人地關系思想
時間線索: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人類一直與環境休戚與共,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和不斷進化。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空間線索:發展中國家一般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承受著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在人地關系上處于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階段。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實力和環保意識較強、環境政策較嚴,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兩方面,能合理利用、改造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七、河流地貌的發育
時間線索: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地貌之一,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河谷由溝谷發育而來,它的發育過程如下表所示。河流的發育過程是流水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共同作用、統一的過程。

空間線索:在河流上游,由于山區內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以下切侵蝕和溯源侵蝕為主;在谷口處,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在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河漫灘平原。在河流入海處,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攜帶泥沙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