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必修2》的“人口與城市”之七“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的要求,只要能舉例說明其中一種即可。(《地理必修2》(中國地圖出版社)將此內容安排在第二章的第三節。在前面兩節學習影響城市的自然、人文因素的基礎上,本節主要從地域文化這一人文因素角度闡述其對城市的影響。)為此,本節主要由兩大部分內容組成,一是對“地域文化含義”的認識,這是學習后面內容的基礎;二是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飲食、服飾、居民心理、習俗等方面,而其中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所以,教材首先從總體上介紹了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廣泛影響,然后用不同地域進行比較的方法著重介紹了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結構、建筑風格的影響?;谛抡n程強調“教學內容要聯系實際,要反映時代特征,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學習內容要盡量選取一些學生較有生活經驗的材料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并發動學生在報刊、雜志和互聯網上查找相關資料。
本課時內容在整章內容體系中既相對獨立又不可缺少,在前面學習影響城市的自然、人文因素的基礎上,主要從地域文化這一人文因素角度闡述其對城市的影響,既對影響城市的傳統內容進行了拓展,又為學生關心生活中的地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了平臺。
二、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①學會運用實例,解釋地域文化的含義。②學會運用案例,說明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響,體會地域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①學會通過報刊、雜志和網絡獲取、整理、分析資料的學習方式。②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學會表達,培養與別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③初步學會地理圖片資料的比較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總結,概括出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結構和建筑風格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精神,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對社會現象的關注,對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關系樹立科學客觀的認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四、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
基本理念:借助報刊、雜志,尤其是網絡多媒體資源,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
教學方法:采用圖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討論歸納法和問題解決教學法(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和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特點,采用圖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討論歸納法和問題解決教學法來組織教學。這些方法都十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地理素養)。
學情分析:作為高中學生,對文化有零星但不成體系的了解;作為深圳這樣一個移民城市的學生,對于各地尤其是廣東各地的語言、風俗習慣等也有感性的認識;學生對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的使用也比較普遍和廣泛,加上學生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有一定的認知和實踐體驗,這些都是開展本節內容學習的良好基礎。但是,在眾多現象中抽象、概括出有代表性的、本質的內容,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還是很難,學生的自主支配時間也非常有限,這是影響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的最不利因素。
學法指導: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并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什么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加以建構。因此,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指導學生運用網絡查找資料、分析材料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圖片中分析并獲取有效信息。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機組合,以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將全班同學分成6個小組(考慮到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程度,小組人數不宜過多,同時每組成員應合理搭配,且至少有1、2個核心成員,以便組織、監督成員的學習情況)。6個小組分別完成不同的任務: 一組準備小品《我的家鄉話》;鑒于學生對文化有零星但不成體系的了解,因此,布置二、三、四、五、六組分別收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粵語文化、歐洲、美國、中國等的相關資料并在課前制成演示文稿,提醒學生該成果在小組成員自評、組長評價和教師評價加權之后的成績將作為平時作業成績的一部分。同時,教師提供必要的網站和指導。
2.課堂學習過程
第一階段:引入課題,激趣導學。
以小品《我的家鄉話》導入(主要是讓講客家話、潮州話、白話的同學各一名談談自己的家鄉話,其中一定要用家鄉話來表演)。
讓學生表演這個小品并以此導入新課,取材于生活實際,符合新課程“教學內容要聯系實際”的理念,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又能很好地引入“地域文化”。
承轉過渡:那么,什么是地域文化呢?同學們肯定很想知道。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4正文第三段并思考這個問題。
第二階段:出示問題“什么是地域文化?”,引導、組織學生思考。
①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歸納。
地域文化是某個地域的人們在特定的范圍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地域文化一旦形成,會影響當地人們的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使其深深烙上當地地域文化的印記。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因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
②學生活動:讓二、三、四、五、六小組分別派代表展示課前探究成果(用演示文稿展示“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粵語文化”,考慮到時間的關系,教師對發言同學的時間限制和發言內容的適當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其余同學帶著問題逐一觀察,對小組的成果做實時評論,同時思考、討論:不同地域文化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地域文化有物質方面的,如建筑、服飾、交通工具、藝術作品等;也有非物質方面的,如價值觀、生活習慣、制度等。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圍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單樣也可多樣。
第三階段:出示組圖“感受地域文化”和問題“地域文化對城市有哪些影響?”,讓學生觀察并從中分析得出有關結論。
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飲食服飾、居民心理、習俗等,但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的還是城市的建筑。
第四階段:提供三組圖和問題情景,學生討論,比較分析得出相關問題的答案,最后歸納得出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筑在布局、結構、建筑風格等方面的影響。
問題1:觀察組圖1“北美大城市——美國紐約與西歐小城市——比利時的小城鎮”,比較分析圖片中的建筑布局特點以及反映的地域文化。
問題2:觀察組圖2“中國民居與美國民居”、 “中國園林與美國園林”,分析圖中建筑的結構差異,并討論形成這種結構特點的地域文化特征。
問題3:觀察組圖3“中國宮殿式建筑和西方宮廷建筑”,總結出兩種園林的建筑風格,并分析討論形成各自風格的地域文化特點。
上述問題在學生分析討論之后,由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引導學生從答案中總結出地域文化對建筑布局、結構、風格的影響,最后教師歸納。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主要采取學生觀察—小組合作探討—全班交流討論—教師引導調控的方法組織教學)
小結:城市的任何一種物質現象都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文化韻味,尤其是城市建筑。城市建筑可以說是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繪畫、實用的雕塑,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實用性與觀賞性的統一,同時還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時代、豐富的文化內涵。同學們回去后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收集不同城市的建筑等方面的圖片、影視資料,然后按地域分類,進一步體會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第五階段:學習評價。
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問題解決的過程;采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后記
本節在設計上,從選取學習材料到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上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注重新課程三大目標的落實,凸顯能力、關注課堂效率;導入的設計也比較新穎、有效;重點、難點的解決思路清晰。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這些設計也基本落實了。這是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但在課堂上,如何做到讓學生既充分地參與課堂、深入思考,又能較好地把握時間,調控課堂;如何處理好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則是在今后的實踐中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