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空白點質疑
“空白”指的是教材給學生留下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常常會造成知識的跳躍或斷層,既可能給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帶來困難,同時也潛藏著引出高質量思考之問題的契機。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已經描繪的部分進行再創造,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的空白點進行質疑。
如在“地球內部圈層構造”教學中,教材中指出,古登堡面以下外地核為液態,其判斷依據是地震橫波到此消失(橫波不能通過液態);緊接著又有內地核狀態為固態的表述。其間未告知內地核狀態判斷依據,我就此引導學生對這段內容進行分析思考:既然橫波不能通過外地核,如何對內地核狀態進行判斷呢?當時學生就爭論開了:有的提出了不同的假想驗證方法,有的甚至對課文表述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由此形成了一個質疑的開端。
二、抓棘手點質疑
針對教學中常會出現的一些比較棘手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開展質疑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得到充分張揚。
如學習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討論南極點的時區。南北極點是所有經線的匯聚點,按時區理論,南極點可以選用任何時區作為它的時區,然而師生手頭都沒有這方面資料,怎么辦?我把這個問題當作作業布置給學生,讓他們課后去查找資料。學生經過查資料得知:依照國際慣例,美國南極點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站)為方便日常工作和對外聯系,需采用一個規定的時間,由于他們的物資和人員都從新西蘭基地用飛機直接運來,因而他們采用新西蘭時間,即東12區的區時。
三、抓抵觸點質疑
看似有矛盾或由于多因素綜合影響,導致結果較難用簡單方式進行解釋的知識內容,最容易造成學生的困惑,也因此容易引出問題。
如在“大氣垂直分層”教學中,課本中配有附圖和相關文字表述,我引導學生在閱讀完表述內容后再對附圖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果然很多學生提出了疑議:為什么臭氧單單存在于平流層?為什么熱層吸收大量紫外線后平流層臭氧還有紫外線可吸收?從圖中看中間層也有電離層存在,為什么吸收不到足夠熱量增溫呢?……隨著學生們疑問
數量的增多,問題也更趨深入。
四、抓錯誤點質疑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或對教材的描述有懷疑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隨著問題的解決,也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如判斷題:副熱帶地區都是少雨區。學生可能會覺得副熱帶地區在高氣壓控制下,以下沉氣流為主,云雨難以形成,降水稀少,所以判斷正確。事實上這是錯誤的,這時就應巧借錯誤,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因為副熱帶大陸東岸受夏季風或臺風的影響,降水較豐富,故副熱帶地區并不都是少雨區。
又如,在解釋北斗七星形狀不斷變化的原因時,我引用了課本上的解釋:“這是因為北斗七星各成員運動的方向、速度不同所造成的。”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站出來提出質疑:“‘速度’本身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此處應將‘速度’改為‘速率’。”這是多么慎密而又富有創意的見解!我當即對這位學生發現錯誤進行肯定,激勵了更多的同學樹立起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勇氣和信心。
五、抓混淆點質疑
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將易混淆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成題目,讓學生反復辨析,仔細比較,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批判性去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活動。
如選擇題: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敘述,正確的說法是:A.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越大;B.南北回歸線之間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越大;C.南北緯30°、60°的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都是46°52′;D.南北緯30°、60°的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是不相等的。此題答案選項A和D有很大的迷惑性,學生經常出錯。只有啟發學生仔細推敲全部答案后,才會發現:南北回歸線之間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正午太陽高度年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不隨緯度變化而變化,且均為46°52′。據此可判斷B和C是正確答案。如果能經常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排除錯誤答案,選擇正確答
案,學生的評價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高。
六、抓定勢點質疑
隨著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一般會形成一個心理定勢,而伴隨它出現的往往是對內容中一些制約機制的忽略,從而形成知識泛化的負遷移。
例如,針對一些學生對“各種生態平衡都要保護”的片面認識,我抓住契機,提出了警示性的問題:是不是目前存在的所有生態平衡都應該保護好?結果馬上有一位同學語出驚人:“有些生態系統破壞了對人類大有益處……。”同理,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沙塵暴、臺風的益處;火山噴發帶來的有利方面;全球變暖導致一些惡劣后果的同時會帶來什么有利的方面。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從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