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記內容太多,復習效率低下,記憶方法不佳,臨考惶惶不安……上述現象是許多同學在地理復習中的最大苦處。筆者經多年教學實踐,通過科學運用嘗試回憶法,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步驟一:總結問題,流暢回憶
針對上課內容,深入思考,廣泛聯想,將當日學習的所有地理內容,總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注意不要出現遺漏現象。將之寫在書上每頁最上面的空白處或筆記中,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在腦海中一一提問自己,能回憶出來的,就算通過;回憶不出來的,再回頭認真復習一遍,直至在不看資料的情況下,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完整、準確、流暢地回憶出來。
以《工業區的區位選擇》為例,問題可總結如下:
1.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有哪些?
2.鞍鋼和寶鋼區位的顯著不同點是什么?相同點又是什么?
3.各種指向型工業的特點及典型案例。
4.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有哪些?
5.從鞍鋼和寶鋼案例對比中可以看出哪些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加強;另外工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在逐漸提高,對勞動力數量要求有所下降)
6.社會與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有哪些?
步驟二:及時復習,嘗試回憶
時間安排在第二天,復習前一天所學的內容。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著名的遺忘曲線,人的遺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如果能及時復習,也就是在自己對所學的材料還沒有遺忘的情況下,用不多的時間把所學的東西及時鞏固住。許多同學對于所學內容由于沒有及時安排復習時間,結果等到想復習的時候,學習的內容已經完全遺忘,不得不花原來同樣甚至是幾倍的時間重新學習,很費時間且效率低下。
第二天復習時,一定要先看第一遍學習時所羅列出的問題,而不是直接看具體內容。對于所列的問題,必須進行嘗試回憶,能完整、準確、順暢回答出來的算通過,若不能則再去仔細看書,并在相應的問題上標明記號。嘗試回憶是一種比閱讀更積極的過程,它要求大腦更積極地活動,同時又是一種自我檢查、自我監督的過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憶的部分或改正回憶中的錯誤,因此是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效率的重要方法。回答問題時應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因為用自己的話來再現,會改善對材料的理解。理解得不好的材料通常還停留在“別人的”語言形式上,而理解得好的材料,才容易翻譯成“自己的語言”。
步驟三:嘗試回憶,歸納總結
第三個步驟離第二個步驟的時間距離,要比第二個步驟與第一個步驟的時間距離遠些。第三個步驟所復習的內容,應是一個星期前自己所學的內容。除了完成與第二個步驟完全相同的程序以外,在第三個步驟復習時,還應注意把第一階段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在于組織”。一般說來,按照一個人自己的興趣和認識結構組織起來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的前提是分析和綜合,加深理解。
以《工業區的區位選擇》為例,工業區位分析可歸納總結如下:
●自然因素
1.土地:有一定數量的、適合建筑的用地。
2.資源:礦產資源。
3.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核能、地熱能。
4.水源:有比較近便的、豐富而優質的水源。
5.環境:氣候宜人,環境好,空氣潔凈。
●經濟因素
1.農業經濟基礎:好壞(如上海工業的發展就得益于長江三角洲強大的農業經濟基礎)。
2.距離問題:是否接近原料產地、燃料產地或消費市場(節省運費、降低生產成本)。
3.交通條件:沿海、沿河(運河)、沿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運輸線。
4.勞動力:數量(勞動力人價格或工資水平)和素質(知識和技術)。
5.科學技術:接近高等教育區。
6.信息:廣告宣傳、品牌效應。
●社會因素
1.政策:支持、鼓勵(如改革開放政策促使東部沿海地區迅猛發展)。
2.國防需要:鞏固國防(如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三線”工程建設)。
3.解決就業:將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地方。
4.個人偏好:華僑對家鄉的投資。
5.工業慣性: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原因可能有①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②政府的干預影響;③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
6.社會協作條件:社會服務條件(共用基礎設施)和生產協作(工業集聚、群體效益)。
●環境因素
1.大氣污染:要結合當地氣候考慮當地風向,對大氣有污染的企業布局要使居民區不受污染,即使如此,還要用衛生防護帶隔開。
2.水體污染:要結合區域圖中等高線信息確定河流流向,相對于居民區的位置布局自來水廠(礦泉水廠)和對水有污染的企業。
3.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步驟四:嘗試回憶,認真補漏
第四個步驟與第三個步驟相隔得更遠,它是復習和檢查一個月前學習的內容。該步驟嘗試回憶的內容要突出步驟三歸納總結的內容。一般來說,經過前三輪的學習與復習,絕大多數內容都應已熟練無誤地掌握。如果此時還有不熟和錯誤的地方,要加倍警惕,認真補漏,并做上記號,以備階段復習和最后總復習時提醒自己格外注意。此步驟之補漏,不僅僅是原先復習內容,更包括后續學習中復習到與此相關的內容。
如《工業區的區位選擇》相關案例復習:
補漏案例1:上海建立了大型鋼鐵企業,分析其有利區位條件;海南省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參考答案:上海布局鋼鐵工業有利區位因素有①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河運、海運和陸運);②接近消費市場(滬寧杭工業基地);③工業用水方便(臨近長江);④技術力量雄厚。海南省布局鋼鐵工業的不利因素有①能源緊缺;②開發較晚;③技術落后;④市場狹小。
補漏案例2:(2006年江蘇卷)鋼鐵工業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導工業部門,簡述攀枝花市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區位條件。
參考答案:①接近鐵礦、煤礦區,原料豐富;②接近煤礦區、水電站,能源豐富;③水源充沛;④水陸交通便利;⑤國家政策支持;⑥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補漏案例3:試分析唐山成為“京津唐”地區鋼鐵工業中心的區位優勢。
參考答案:北京作為首都,天津作為物流中心均不適宜發展鋼鐵工業;唐山發展鋼鐵產業的條件①臨海、京沈鐵路通過,交通便利;②處于高速工業化,城市化階段,市場廣闊;③依托首都,技術有依賴;④旅游資源豐富。
補漏案例4:二汽公司將總部由十堰遷往武漢,影響其布局的優勢區位因素有哪些?(可在武漢獲取的區位優勢)
參考答案:①武漢地處省會,市場更廣闊,信息更靈便;②武漢“九省通衢”,交通便利;③高等教育院校集中,技術優勢明顯;④經濟基礎雄厚,社會協作條件好;⑤省會城市,勞動力素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