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化區域定位,熟悉區域位置
應對區域地理試題,最擔心的是一幅區域地圖呈現在面前時,茫然無措,看不出這是什么區域,從解答各類地理試題的過程來看,區域位置就是解題的門檻。因此,必須熟練掌握區域位置,努力做到“心中有圖”。 如何掌握區域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根據經緯度準確定位。如要掌握世界地圖,首先,就要求掌握一些重要的經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60°E、100°E、120°E、160°E、180°、20°W、60°W、120°W等所經過的區域,以及七大洲和八個主要國家的經緯度范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略的經緯網,也就可以對區域進行粗略定位。其次,更深層次的掌握,就是能在腦海中勾畫出這些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大洲、大洋和主要的國家、大地形區、氣候區、大江大河、工業區、農業區、交通線、城市、港口、旅游點等,形成一個立體的經緯網。這樣,在給出世界上的某一點或線時,頭腦中將會出現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能做到:說印度,頭腦中就能浮現出印度的輪廓形狀,而不僅僅是印度兩個字;提到孟買,頭腦中就會浮現出在印度輪廓形狀圖上西海岸的一個圓點,及這圓點的大致經緯度和相關地理知識。
(2)根據地理事物相對位置定位。復習時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識記所有地理事物的經緯度,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識記一些主要的經緯線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們為參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定位。如知道了南美洲的經緯范圍,就可根據相對位置推算巴西的大致經緯度。又如,我國東部地區從北回歸線到黑龍江省的漠河,緯度跨越大,這就可以用相對定位的方法來確定地理位置。
(3)根據輪廓特征定位。大陸、島嶼、半島、海灣、內海、海峽、國家、省區、主要湖泊、山脈和河流等都有自己輪廓特征,如意大利半島像個長筒高跟靴踢足球、黃河則像個“幾”字、青海省像玉兔、廣東省像象鼻等。看到輪廓就可判斷大致是哪個區域。
(4)根據重要地理數據定位。我國陸地最低處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為-155m,珠穆朗瑪峰海拔8 844.43m,我國冬季0℃等溫線經過秦嶺—淮河附近,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澳大利亞中部平原最低處艾爾湖面為-16m,死海湖面為-400m等,看到特殊的數據就可判斷大致是哪個區域。
通過以上復習過程,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清晰而且完整的“腦圖”,迅速解決區域定位難題。
二、強化歸納總結,熟悉區域知識框架
世界地理的復習實際就是對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歐、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這十三個區域的把握。每個區域的地理知識通過分析,可歸納總結出知識框架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方面,自然特征又包括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半球位置)、地形(類型、分布和地勢)、氣候(類型、分布、特點和成因)、水文、土壤、自然帶、資源和災害,人文特征包括居民(人口、人種、語言、民族和宗教)、城市(分布和區位)、交通、文化、工農業(包括分布、特點、區位)等。因此,復習中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區域地理知識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涉及到的各個區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復習每一個區域時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思維方向,知道什么是需要掌握的要點,這樣就不會感覺知識又多又雜、難以識記。在老師的引導下,復習過兩個區域以后,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就可形成,可以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網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合高初中地理,熟悉區域特征
不能脫離高中系統地理而純粹復習區域地理,否則區域地理的復習就太膚淺,效率低,不能達到高考復習的要求;但也不能脫離區域地理而只復習高中系統地理,任何系統地理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內才能得以分析,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高三階段區域地理復習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初中的區域地理應與高一必修和高三選修教材的相關內容“捆綁”在一起進行綜合復習,即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結合,用高中的地理原理、理念統領區域地理復習。
例如,氣候是區域地理的重要內容,但初中地理只是介紹了氣候現象和它的分布,其形成原理卻是在高中地理部分講的。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必須把各區域氣候的成因適時穿插進去,結合各區域的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從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如非洲的氣候為什么會大致呈帶狀分布,東非高原上赤道經過處為什么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澳大利亞的西部與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處于相同的緯度,為什么前者是熱帶沙漠氣候,而后者卻是熱帶雨林氣候等,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和洋流對氣候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因為各區域都進行了這樣的融合穿插,世界地理復習結束時學生對氣候知識產生了一次飛躍,氣候的區域分布印證了高中教材講的形成原理,在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統領下又從理論的高度認識了世界各區域的氣候類型及特征。
“初中區域地理搭臺,高中原理規律唱戲”是近幾年文綜地理高考試題的重要特點。因此,在整個區域地理的復習過程中,也必須要一直貫穿這一主導思想。
四、應用比較法,熟悉區域特征
通過系統的復習可以知道各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資源等地理要素各不相同,形成了區域間的差異,各區域中的地理要素又相互聯系,構成了各個區域的整體地理特征。應用比較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區、國家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進行對比,能發現比較區域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更好地把握每個區域的特征。
通常比較區域間存在的相同點和區域差異,如英國與日本的比較相同點:都為島國,海岸線曲折,海運業發達;緯度相近,海洋性特征顯著,氣候濕潤;都臨近世界著名的大漁場,漁業資源豐富;新興的電子工業在布局上都有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的趨勢等。不同點有:英國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現代化側重于機械化和生物技術,而日本農業種植業的比重較大,農業現代化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化;英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工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鋼鐵、機械等傳統工業大多分布在煤炭和鐵礦產區,能源自給有余,日本資源貧乏,靠進口原料和燃料發展工業,工業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主要能源進口國。
五、了解命題趨向,熟悉區域地理應用
近年來區域地理的命題趨向是:區域考查范圍越來越小,甚至可以是一個虛擬的區域,重在考查學生區域地理的思維方法;往往在把握區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區域中的主干知識;區域對比仍然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區域考查越來越向熱點地區靠攏等等。如最近幾年文綜高考試題涉及的熱點區域:我國三大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中國經濟第四極、中東海灣地區、印度洋(海底地震、火山、海嘯)、中部經濟崛起、紅色旅游、西部(土地荒漠化)、華北(春季沙塵暴)、臺灣問題、中日關系、中印關系等。
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經常是地理高考試題的切入點,而這些熱點、焦點的發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區域之中。近幾年的高考題都涉及焦點、熱點。但要記住,熱點、焦點問題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與地理基本能力,考生要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課本,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