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緯度的判定
1.簡單型
就大部分學生學習情況而言,對已標出本初子午線(0°經線)和赤道(0°緯線)的經緯網圖,要判定某點的經緯度,應該不成問題,只要牢記兩點,問題就迎刃而解。①0°經線以東是東經(E),以西是西經(W);0°緯線以北是北緯(N),以南是南緯(S)。②任何兩條經(緯)線之間間隔的度數是相等的。如圖1,D點的經度為60°E,緯度為60°S;E點的經度為60°W,緯度為30°S。
2.復雜型
如果在一幅經緯網圖中,既未標出本初子午線,又未標出赤道,要讓學生判定某點的經緯度,就有一定的難度了。但如果掌握了一個規律,問題同樣容易解決。這個規律是:經度數值往東越來越大,是東經,往西越來越大,是西經;緯度數值往北越來越大,是北緯,往南越來越大,是南緯。如圖2,經度數值往東越來越大,則這幅圖上的經度全部為東經度,緯度數值往北越來越大,則這幅圖上的緯度全部為北緯度,從而可以得出A點的經度為70°E,緯度為40°N。
二、半球的判定
1.南北半球的判定
南北半球的判定比較簡單。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0°緯線),即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剛好處于赤道上的點,既不屬北半球,也不屬南半球。從緯度數值上看,只要出現了“N”的點,該點一定位于北半球;只要出現了“S”的點,該點一定位于南半球。如圖1中,位于北半球的有A、B兩點,位于南半球的有D、E、F三點。
2.東西半球的判定
東西半球的判定要復雜一些,如果不教給學生一個好的方法,學生就只能記住“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東經160°E兩條經線。”而真正要求學生判定某點位于東西半球中的哪個半球,學生就感到吃力了。我們不妨教給學生這樣一個方法:經度小于20°W,或小于東經160°E的點位于東半球;經度大于20°W,或大于東經160°E的點位于西半球;剛好位于分界線上的點,既不屬東半球,也不屬西半球。如圖1中,位于東半球的有B、C、D三點,位于西半球的只有E點。
又如,有四個點:A(20°N,116°E),B(70°N,21°W),C(10°S,10°W),D(45°S,159°W),其中,位于北半球的有A、B兩點,位于南半球的有C、D兩點;位于東半球的有A、C兩點,位于西半球的有B、D兩點。
三、方向的判定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由于北極是地球上的最北點,所以站在北極點上,四周都是(正)南方;同理,由于南極是地球上的最南點,所以站在南極點上,四周都是(正)北方。
其次,要讓學生明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即“緯東西,經南北。”既然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那么,位于同一條緯線上的點,要么位于正東方,要么位于正西方。同理,既然經線指示南北方向,那么,位于同一條經線上的點,要么位于正北方,要么位于正南方。在這一點上,一定不要受經線或緯線弧度的影響。可簡記為“同緯正東西,同經正南北。”
第三,如果要求判定不在同一條緯線上或不在同一條經線上的兩點之間的方向,這就要求學生記住:①位于東方與北方之間,即為東北方;②位于北方與西方之間,即為西北方;③位于西方與南方之間,即為西南方;④位于南方與東方之間,即為東南方。
第四,要讓學生明確:通常說A點位于B點的什么方向,意思是站在后說的那個點的位置來看先說的那個點處于什么方向,即站在B點看A點處于什么方向。
圖1中,若問A點位于B點的什么方向?意思是站在B點來看,A點在什么方向?答案是(正)北方。如A、B、C、D、E五點均在F點的(正)北方,B、C、D、E、F均在A點的(正)南方;B、C兩點均在E點的東北方,E點在B、C兩點的西南方;B點在C點的東北方,C點在B點西南方;B、C、E三點均在D點的西北方,D點在B、C、E三點的東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