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之我見
地理學科之所以這樣稱呼是有一定道理的。字面上我們把它分為地和理:地要求一個廣度,代表著文科的學習方向;理要求一個深度,代表著理科的學習方向。
從地方面講,初中教材的四本書,包括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高中的必修下冊都屬于“地”這個字。它要求學生有很廣的知識面,明白各個地方的自然人文知識,主要考查背功,相當于人的肉體和血液。
從理方面講,以高中的必修上冊為核心,是用來解釋“地”的依據,在地理中是難度最大的部分。因為理科思維比較強,所以教材的那些字面東西只能應對會考,主要是理解和運用。因此,它的地位相當于人的大腦。
由地與理的結合產生的選修2(國土整治)就是把地理綜合運用到實際的地方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聽上去很難,但是教材全是答案,所以基本上歸于人文地理。只要把書反復理解性記憶幾遍,重要的知識點如原因、特點、治理方法等主要是靠理解加記憶。
最后一項,就是地理的骨骼,它反映的是思維的框架和體系。如自然區位因素(位地氣水土生資)、人文區位因素(市資交勞科工農政綜歷)、氣候分析要素(光熱水風壓)、形成氣候的因素(緯大下人)等。
二、地理學習的安排
從高一到高考的地理學習時間安排,我覺得分為6個階段比較科學。
第一個是剛學地理的時段,即高一上期。大家在當時可能都沒怎么認真聽。
第二個是高一下期到會考。當時主要是學高一上冊,應該基本理解書上的原理,認真完成會考的那本書。
第三個階段是會考到高二下期。這是學習地理的黃金時期,主要學必修下,中國和世界地理。第一次接觸到高中地理最核心的2本東西,一是筆記,二是五三導與練。
第四個階段是暑假補課至高三上期。①題海(量到最大,質到最難。)②筆記(以前沒整理好的還有這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機會補過,以前整理過的在一輪復習時大量添加知識點)。③到這個階段你會發現以前學得太沒效率,因為你會大量反復記憶,在一個學期不到的時間記住以前學習的總和。
第五個階段是高三下期到二診。注意兩個方面:套題(什么省的都做,最近幾年的多做,教育發達地區和四川重慶的先做,各省診斷題一出來就馬上做,夠偏夠怪夠多夠難也做,定時地做,打分地做,反復看錯題地做,總結經驗地做,反復提問地做);背(鞏固筆記地背,同選修二必修一冊一起要好幾遍地背,新學的選修一藍色符號后的字和圖才背。)
最后一個階段是臨考前在家復習的階段。筆記能背的你都背了,題該做的也做了。然而最不輕松就是這段時間,因為不知道看什么,不看就慌,看著嫌煩——浮躁啊。所以可以做以下幾件事:①定時做套題,發現做錯的,把知識點找出來,把與它相關的重新背一遍,再聯系類似的。②回歸教材,一個字都不要放過地看或背。我大概背了4遍(3次診斷各一遍,高考前一遍)。③把筆記中生疏的圈出來,把書上生疏的圈出來,題里不熟悉的圈出來,要大書化小書,小書化條條,最后心中只剩下地理兩個字。
三、最需要好好利用的幾本書
1.教材
必修上冊,沒用,這是最難的,所以教材基本應付不了。
必修下冊,背,要巧背。如水稻種植業特點(除日本外)三低一高一小一大,那幾個農業地域類型什么特點,區位因素。都是五點(個別四點的自己加一點),這樣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背完沒有,有沒有漏掉的,補充一下,答題框架在這里部分有用。總而言之,就是不要漏,這冊書最怕漏“點”。
選修1冊,藍色字體和圖才背。
選修2冊,國土整治,每一個都按照原因、特點、治理方法、意義等框架來背。
初中4本,講得較膚淺。所以我直接把它有挑選性的抄了一遍到筆記本上,再補充老師在課堂上講的。
2.筆記
我的筆記比老師教案還生動,它是彩色的。因為我的繪圖能力比較好,所以筆記融合了教材、參考書、地圖冊、個人心得。
怎么做筆記呢。①上課趕快記,全面記,特別是一些不經意的總結,這要相當注意,一般同學很容易聽著一下子就過去了,一定要一直馬不停蹄地記。②課下補充記,主要是做錯的題,就在相關知識點上添上這個知識點你弄錯的地方。③變著花樣記,在難背的知識點旁邊編編口訣。
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我記了很久,我一想,伊拉克在那個平原上,美國為什么要打它呢,人家說了嘛,沒說不打你呀(美索不達米亞),你一定記住了。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怎么記呢?取3個河中的一個字就成了“畢業了”。
3.練習題
認真做各類套題,別抄答案,一定要對答案,看錯題。多做診斷題,自己去網上下載,建議到收費的天星教育網。
四、把出題當成一種樂趣
我自己出了許多題,終極目的就是考倒同學,殺對方銳氣長自己威風。到了后來,大家互相出題,一是了解了自己還不清楚的,二是娛樂大眾,減少壓力。
但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勤勞的基礎上的,沒有量的提高,哪會有質的提高?一個勤勞的農民會很好地理地,一個勤勞的學生才有很好的地理。▲
作者簡介:重慶一中2008屆畢業生,現就讀于香港浸會大學。高考總分641分,文科綜合2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