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視野開闊,案例選擇精妙
1.案例選擇和組合精妙
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的腳本,適當的案例選擇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學的效率,并關系著案例教學的成敗。《世界地理案例研究》全書選編有16個案例,從不同空間尺度分析,教科書中案例設計排序由近及遠,從英國國內的“劍橋現象、煤礦、泛濫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改變、農業在約克郡的山谷:問題與沖突”到西歐國家的區域案例“西班牙的汽車制造業”、“法國朗基多克—魯西榮地區農民及歐共體的‘葡萄酒湖’”、“清理萊茵河”以及“前蘇聯農民的變化”、“美國西部水能危機:Mono湖事件”等西歐以外的發達國家,再遠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案例:印度的崛起、尼日利亞索科托河(Sokoto)工程、墨西哥石油工業、崛起的臺灣及東亞網絡信息產業”。由近及遠的案例區域排序,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學生掌握和接受,利于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的分析、討論與評價。
2.涉及不同研究對象,學科視野開闊
該書案例選擇的討論對象,從采礦業、種植業等傳統產業,到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跨國公司和新興產業發展等熱門話題(表1)。學科視角開闊,與地理學相關領域都有涉及,有利于學生了解地理學的應用范圍,培養學生對地理環境的認知水平,并理解世界上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地理背景的能力。

二、體現編寫意圖,結構設計精當
1.編寫意圖清晰,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世界地理案例研究》在叢書第一冊《世界地理核心課本》基礎上編寫。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通過研究專題案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基本素養。該教材符合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地理課程要求,如《GCSE國家標準》規定,凡是學科課程要求培養學生技能和實踐活動能力均應考查。這種考查通常由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考試,稱為“學科作業”評價??荚囈远喾N形式進行,如實驗報告、錄音磁帶、論文、調查報告、評論、小測驗等,其目的是要彌補筆試的缺陷,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技巧,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它重點考核學生的研究能力、集體工作能力、影響感染他人的能力、觀察事物變化并作準確記錄的能力、操作儀表和機械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計劃和設計能力。
該書的案例展開,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活動,且活動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簡單的“根據材料內容回答問題或列表對比”,到進一步概括性、拓展性的“簡答題”,再到動手實踐、調查的“圖書館作業和研究題”,最后是深層次的“評價活動”。這樣的活動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知過程是從動機形成”開始,經過感知、思維、鞏固、應用過程,最后以“創造性地解決地理問題”為終結),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動、多講、多合作,以積累親身經驗,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激發其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迸出創新思維的火花。且學生通過調查、采訪、取證、評價等多種方法,最后總結、寫出課題的調查報告,對所學知識進行大演練,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符合GCSE考試對學生技能和相關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
2.教材的案例編排結構設計精當
受教育發展、社會意識形態、教學目標和教育理念不同等因素影響,教科書的評價標準至今沒有統一,各個觀點都有所側重,安得森(美國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等人認為“考慮周全的課文”要考慮結構、連貫性、整體性和適應性幾個方面,結構位于首位。一本教材結構體系是其靈魂,結構的建構是否合理、論述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材編制的成功與否。該教材16個案例平行探討不同問題,單個案例編寫結構如圖1表示。
各個案例編寫結構清晰,以活動為主,串聯不同材料。案例開始,簡要介紹背景,提出核心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隨后呈現各種材料,提供學生學習。每則材料后設一個活動,訓練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在呈現多個關鍵問題和活動后,又提供進一步活動、圖書館作業和研究題目,總體把握案例分析的核心問題。最后以核心詞匯和核心理解結束。案例編寫的結構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時刻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思考和參與,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三、以學生發展為本,內容呈現精彩
1.情境跌宕起伏,情節引人入勝
教材的案例呈現既有大量豐富的材料,又有靈活多樣的活動和情景。能聚焦學生眼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案例《朗基多克—魯西榮地區農民及歐盟“葡萄酒湖”》中,有這樣一段材料:
歐共體提出一個聰明的辦法清空“葡萄酒湖”和幫助減少大氣污染,就是將5億瓶酒變為無鉛汽油。
葡萄酒的銷售轉變為純酒精,將去掉歐共體令人尷尬的殘留:對“葡萄酒湖”的處理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填滿5 290個奧林匹克規模的游泳池。
這個倡議也可以看成是環境友好。因為酒精以乙醇著稱,可以用來替代需求日益上升的汽油。
然而滑稽的是,這個經濟的轉變已經被限制,理由是吸引犯罪。
Open大學燃料技術專家Andrew Porteous教授說:“用酒來替代汽油?這是一種浪費,就像一個木匠做一個桌子,然后將它劈爛作為柴火?!?/p>
新型酒精燃料將主要在德國出售。在比利時和盧森堡,含有5%酒精的汽油已經在出售。
該段文字情節充滿波折,用過剩的葡萄酒制成無鉛汽油,本是對經濟、資源、環境都有利的解決辦法,但卻引來專家反對,甚至被限制。這種不合常理的邏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更加生動和親切。
2.活動角色扮演,提高學習興趣
在案例《農業在約克郡的山谷:問題與沖突》中,教材讓學生以一個農民代表的身份,出訪英國,去考察山谷多樣化的農業,了解歐洲社會現狀和農業政策,并在訪問結束時,為美國新英格蘭的農民寫一份詳細的報告,還要為在首都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寫一個小報告,以分析歐洲農業政策和歐洲環境的利弊。
案例中學生的角色扮演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的知識是其主動建構的結果,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學習應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因此,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扮演一定的角色,帶著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可以讓其主動、積極、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并有利于形成長時記憶。
教材還把一些自然現象、當今社會現象、國際事務等,同地理教學聯系起來,并要求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聯系實際予以合理解釋,或指導實踐,強調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材料更翔實、更生活化,更有助于學生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