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點,作者在縣級宣傳部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整天與上級新聞媒體打交道,他們來縣里采訪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也特別多。上級記者來了,需要你帶領記者去采訪,如何幫上級新聞媒體采訪本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和亮點?作為工作在基層的新聞工作者,我認為應把握好“三點”。
一、冷處理新農村建設宣傳中的“難點”
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免有個別領導急于求成,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如“小康村”的農民住著貸款建起的別墅,卻在為一日三餐發愁;為了遮擋農民破舊的住房而建造的“遮羞墻”;為了迎接上級領導檢查而突擊搞成的高效農業示范園等。對這些新聞報道的難點問題,我不斷總結“經驗”,認為處理此類問題必須注意“三冷”。一是要冷靜。不“人云亦云”,不“聽風就是雨”,不慌亂、不盲從、不感情用事,不讓“反映問題的情況”“牽著鼻子走”,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心態的心理素質。二是要冷峻。冷峻比冷靜無疑又深了一層。在接待上級新聞媒體時要冷峻。對其做出初步梳理和分析:這是一個什么問題?社會影響如何?快處理或是慢處理?怎樣才能處理好等等。三是要“冷處理”。用“水落石出”、“出水才看兩腳泥”來形容比較合適。對有疑點和爭議的情況,要“晾晾它”,讓它“降降溫”。不能急,不能浮,不能毛手毛腳,要逐步練就“老謀深算”和“處變不驚”的“功夫”。
二、突出宣傳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新聞報道,使廣大農民朋友了解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思路、措施和意義,以此激勵和引導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那么,想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引導農民朋友了解和認識新農村建設,簡單羅列介紹新農村建設中相關條文的報道,是不會達到宣傳效果的。只有將報道內容轉移為農民朋友在新農村建設中密切關注的“大事小情”上,才會吸引他們的眼球。因為他們關注的事,大多會涉及到新農村建設中的某個工作重點。豐縣是農業大縣,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農業如何轉型成為群眾關注的問題。我根據豐縣農業的實際,列出了“豐縣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豐縣農村合作社引領農民闖市場”、“豐縣循環農業的幾種模式”、“豐縣發展高效農業的融資方式”等10多個題目,在有上級媒體來采訪時提供給他們,做到有的放矢,上級媒體記者根據我的建議深入采訪,較好地把豐縣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亮點和特色在市級、省級、國家級新聞媒體上發表報道,起到非常好的宣傳效果。如《人民日報》2007年3月18日“新農村”專欄報道的《豐縣農家書屋好紅火》;《農民日報》2007年6月4日報道的《豐縣農民增收仰仗三大產業》;《經濟日報》2007年11月5日報道的《豐縣:傳統農業大縣的增收路》的文章。2006年以來,豐縣僅在國家級媒體刊發的介紹新農村建設的稿件就有130多篇。這些稿件一方面宣傳了豐縣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同時也指導了豐縣農民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自覺地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新風貌。
三、宣傳引導好新農村建設中的“熱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報道中,我們不但旗幟鮮明地宣傳豐縣建設發展成果,同時也敢于直面民生民情。我們經常邀請上級媒體來豐縣主動傾聽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意見和呼聲,通過媒體的報道促使問題解決,堅決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事實說明,只要深入到農村和城鎮去看,就一定會引發你去關注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豐縣有一條連接三個鄉鎮十來個村的長約十多里的主干道路,這條道路是十來個村的村民通往縣鎮的主要通道。十幾年來,雖然沿途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但道路由于涉及鄰縣的一段路,多年來一直未修。道路不平的狀況到了無法令人忍受的程度:汽車在路上行駛,速度近乎路人步行,在車里的人如果不抓緊扶手或座位,不會摔傷也會摔倒,民眾對此怨聲載道,但也無可奈何。根據群眾的反映,我們主動邀請省市的媒體來豐縣采訪,請當地的官員和群眾說話,文章在《新華日報》《徐州日報》刊登后,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在多方協調下,這條路終于修好,群眾非常高興。同時,我在關注民生、民情的宣傳上,注重抓住問題的本質和主流,不以偏概全,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立足于正面引導,不只是簡單地反映問題,而是分析新情況,通過媒體提出解決的措施和辦法,增強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決心。幾年來,我通過新聞媒體解決的新農村建設中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30多個,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宣傳部新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