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信息社會里,媒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并已成為人們獲取新知、了解時事、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隨著媒體數量和種類的增長,媒體的信息容量也日漸增大,我們也在媒體上頻見血腥、恐怖圖像。
一、 媒體中頻見血腥、恐怖圖像
2004年6月,國內部分電視臺播放了未經處理過的美國卡車司機被伊恐怖分子斬首的全過程。第二天,《北京青年報》的頭版及第三版分別刊登了該卡車司機身首分離的照片,照片中卡車司機的頭顱被置于他的背上。與該照片同時刊發的,還有被害人妻子痛哭流涕的照片。
2008年1月份,央視新聞頻道“新聞三十分”關于韓國立川冷庫爆炸的新聞中采用了死尸的近、中景畫面。
不僅在國內,國外媒體使用此類圖像也是飽受爭議的。1963年6月11日,美聯社從西貢發回一張少見的觸目驚心的照片:一位73歲的佛教徒,坐在西貢街上,把汽油澆在自己身上,安詳地擦著火柴把自己點燃,以自焚來抗議當時的南越政權。攝影記者去拍了照,照片顯示這位老人端坐在地上,熊熊的火焰在他周身燃燒,吞噬著他,已經發焦的軀體清晰可辨。對于這張令人震驚的照片,當時全美的各報編輯反應不一。《紐約時報》的特納·卡特雷奇說:“毫無疑問,這張佛教徒自焚的照片是一張了不起的照片,遠遠超過一般的新聞照片,然而,在這張照片發來的那天,《紐約時報》的值班編輯們一致決定不用它。理由是這張照片有點恐怖,多年來我們一直遵循阿道夫·奧克斯的一句老格言:《紐約時報》上的東西都應適合早餐桌上的氣氛。而這張照片,我們的編輯覺得不符合這一格言”①。而另一家報紙《施里夫波特時報》的立場更是明確:“難道早餐食品是桔子汁和烤佛教徒嗎?”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世貿大廈時,幾名攝影師拍到了人們從燃燒的大廈跌落的悲劇場面,編輯們面臨最困難的倫理任務。西肯塔基大學教授詹姆斯向《美國編輯》雜志報告說,大多數報紙決定抵制在頭版刊登最具影像效果的那些跳樓喪生的照片,這類照片能把讀者的注意力從事件本身轉移開去,他們的憤怒轉而指向追問為什么一家報紙要刊登這么一幅照片②?許多刊登恐怖血腥圖片的報紙招來了讀者洶涌而至的電話和郵件,指責他們追求轟動效應侵犯隱私權,是只在乎報紙銷售量的冷血動物。
二、 媒體為何要使用此類圖像?
宣揚封建迷信、渲染兇殺、暴力、恐怖等內容不僅有悖于社會公德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且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為違法犯罪現象推波助瀾,都是國家法律法規明文禁止的。近些年,國家管理部門也三令五申凈化熒屏,禁止血腥恐怖色情暴力等節目和圖像在媒體中傳播。那么媒體為何要頻頻使用此類圖像?除了相關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外,我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⒈社會發展中各種沖突和突發事件的增多。社會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引起的突發性事件比以前更常見,如水災、地震、臺風、干旱等,傳染病、核泄漏、火災、各類產品質量事故等。同時,各利益團體交往廣度和深度的增加,社會中各類價值觀念沖突、利益對抗也引發社會沖突行為,而導致社會失衡和混亂,誘發一定的社會問題,諸如戰爭、暴力對抗、恐怖主義事件等。
⒉媒體政策的放開,媒體數量的增多,報道信息量的增大,市場競爭短期利益的驅使。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需要以及媒體技術的進步和物質手段的完善催生了許多新媒體。特別是抗擊“非典”以后,相關部門對新聞媒體的管理逐步體現了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尊重,例如《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的制定、修改等。媒體總體信息報道量增大,媒體為求生存、謀發展,需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凸現自己,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得更大的受眾群。在我國新聞職業規范不完善的情況下,有些自律意識不強的媒體可能借助血腥、恐怖圖像吸引眼球、尋求短期利益的增加。
⒊媒體真實性原則的濫用。媒體自身的特點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的新聞報道必須以真實為基本要求。而也許不少媒體人會以真實性原則為理由為自己辯護,“堅持真實性原則”,出了事故、災害,有了人員傷亡要及時準確地報道。但盡管如此,一般也要求圖像和文字互為補充、共同服務于表達主題的需要,而據我們的觀察,很多血腥恐怖圖像似乎總是要“嚇人一跳”,令人毛骨悚然,一時間使受眾忘記了報道的主題。而現實情況是,我國媒體職業化程度正逐步提高,相關的自律和他律規范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有的新聞從業者沒有受過基本的新聞傳播法律和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從業時遵守的規范多是自己的感覺、行業的潛規則,或者模仿短期內運作效益好的或流行的媒體行為,那么如果高一級別或者市場效益較好的媒體經常使用血腥、恐怖圖像,短期內經濟效益得以提高,又未受到社會顯在的攻擊,它很可能成為其他媒體效仿的榜樣,在這種傳染機制的作用下,我們看到了很多血腥、恐怖圖像的傳播。然而,“一個想在倫理上做出合理結論的新聞機構不能僅僅訴諸職業價值觀”③。我們不能以真實性原則為幌子,泄露國家和企業秘密,以及侵犯公民隱私權,不能為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而不厭其煩地真實地描寫一個殺人案的每個細節等。很多時候,做倫理決定是一個適應特定社會中習俗和義務的過程。
這類圖像的使用引起了關心職業倫理問題的學者們以及社會輿論的熱烈關注。有學者就此提出借鑒國外媒體經驗,建立圖像傳播倫理規范④。但這之前要明晰血腥、恐怖圖像為何不宜在媒體中傳播,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為何不宜使用此類圖像
⒈對于此問題的討論有多重視角,但梅羅維茨對情景界定的討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梅羅維茨把情境視為信息——系統的概念打破了面對面信息互動的研究與媒介傳播研究之間的隨意區分。信息——系統概念認為,物質環境與媒介環境不是兩個分支的事物,而是一個統一體。地點場所與媒介均促成了人們之間信息互動與社會信息流動的特定形式。情境被寬泛地理解為信息系統而不是地點、場所的觀點,與電子媒介研究尤為相關,因為電子媒介傾向于消除現場與通過媒介的間接信息互動之間的差異。如今我們無需親臨現場,就可以耳聞目睹他人的發言與容貌。電子媒介的廣泛使用,開創了許多新的社會情境。根據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知道,電子媒介超越了由物質環境所支撐的情境的定義與界限⑤。媒介的傳播重新組織了社會環境削弱了物質場所(自然場所)對情境的重要制約性。李普曼較早地意識到大眾傳播媒介營造的這一特殊世界,提出了“擬態環境”,認為它僅僅是模擬感性世界,無法等同于完整真實的感性世界,但現代人必須生活并依賴于這個間接環境才能生存。當我們接觸這個間接環境(信息環境)時,是在用心理體驗著這些信息提供的環境,用自己熟悉的經驗和建立的信念幻想著。接受拷貝信息的過程,體驗是內隱的,這種內隱性說明信息環境可能比感性世界更深入、默契地作用于人的心理,轉化為生活意識⑥。
⒉從霍爾的編碼、譯碼理論中也可以找到些解釋。媒體語言有兩種——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通過這兩種語言形式傳播的是經過編碼后的訊息,而這一訊息經過受眾的譯碼后才產生效果。譯碼方的代碼運作,常被認為是自然的知覺過程,這使得我們以為“牛”的視覺符號實際上就是這種動物(以牛為例子)。所以艾柯認為,圖像符號看上去像是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因為它們使知覺過程的條件再現于觀眾心中。圖像符號特別容易被“解讀”成自然形象,這不僅因為視覺符號的分布廣泛,而且因為視覺符號的任意性不似語言符號那樣強:“牛”這一語言符號一點也不具有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質,而牛的視覺符號則看上去似乎具有那些性質中的一些⑦。
媒體使用血腥、恐怖圖像等于為受眾營造了不同尋常的信息環境,把受眾帶到了殺戮、尸體現場,難免不被驚嚇,更何況電視機一般是放在自家的客廳或臥室里。在我國都市報剛剛興起之際,一位老師這樣表達自己對都市報頭版經常充斥著血腥、死尸的大幅圖像的批評——他不滿十歲的孫女說不要把報紙放到她的房間里,不想看見。沒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經常淹沒在此類信息環境中,畢竟向往快樂和光明是人的本能。
⒊在媒體等同理論中我們也可以找到啟發。納斯和李維斯通過詳細的、原創性的試驗得出了媒體等同⑧的結論:媒體=真實生活,并認為,人們是像對待真人真事一樣對待與電腦、電視和新媒體的。人與媒體間的互動本質上是社會的自然的,這種自然的社會的反應來自人們自身,因為對我們自身起作用的是我們腦子里的畫面而不是屏幕上的圖畫。人的進化還沒有趕上20世紀的技術,在人腦所處的世界里,所有被認知的物體就是真實有形的物體,看起來是真實的人或地點,就是真實的。要去分辨現實和媒體世界,人們的大腦一時還轉變不過來。
媒體等同理論表明,負面的媒體內容與心理學所講的負面經歷一樣會在現實生活中起作用,不會因為這些負面經歷來自文字或圖像人們的自然反應就減弱。媒體中的負面材料和現實生活中的負面經歷一樣令人不快、惹人注意并印象深刻。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增強對于傳遞信息當然不壞,然而負面信息也會有災難性的負作用,它會使我們錯過信息中重要的部分——人們會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就會減少,只會記住那些令人心驚肉跳的圖片,而對整個事件了解得不全面。這與新聞報道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盡管這樣做會使新聞中的某些部分令人銘記并吸引觀眾。
2008年3月國家廣電總局重申電影審查標準,要求必須刪剪色情暴力恐怖內容。這個規定雖然針對的是電影,但其他形式的媒體特別是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新聞媒體更應該引以為戒,嚴格自律,不為追求短期利益而使用冒犯受眾的圖像。對于此類圖像如果一定要采用,可以使用模糊原則——比如打馬賽克、或者采用其他含蓄的方式表達,而不是把血腥、恐怖的圖像毫不處理地展示在媒體這一公共看臺上。用鏡頭記錄下真實的生活瞬間是對的,但是媒體良好的傳播效果是傳受雙方互動的結果,有遠見的媒體不會為一時的轟動效應而傷害受眾,圖像和文字作為媒體的兩種語言形式都應為服務于節目內容主題的表達需要而使用。
注釋
①(美)約翰·赫爾頓著:《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頁、第60頁
②(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美國焦點出版社,第五版,第333頁
③(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著:蔡文美等譯《媒介公正》,華夏出版社, 2000年版,第3頁
④陳力丹、李躍群著:《如何處理新聞中的血腥、災難、痛苦畫面》,載于《新聞記者》,2007年第2期
⑤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頁
⑥ 陳力丹著:《輿論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頁
⑦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8頁-第429頁
⑧(美)李維斯、納斯著:《媒體等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頁
(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