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武鉉生平
生于1946年8月6日
1966年,畢業于韓國釜山商業高等學校
1988年,當選第13屆國會議員
1993年,任民主黨最高委員
1997年11月,任政治國民會議副總裁
1998年,當選第15屆國會議員
2002年12月,當選韓國第16屆總統
2003年2月25日,就任韓國第16任總統
2008年2月25日,正式卸任韓國總統
2009年5月23日,墜山身亡
5月23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以跳崖的方式了斷生命,一時震驚韓國,不禁令人同情。那么,盧武鉉是如何走上這條死路的?
首先,是他的親人們把他送到了那個懸崖上。盧武鉉出身底層,經過一番拼搏,才獲得成功。從政之后,他又始終以“清潔政治”相號召,由此登上權力頂峰。但是,他似乎沒有很好地約束自己的家人,親朋。他的兄長、夫人,子女,秘書,幾乎個個涉嫌腐敗。這些親人的愚蠢、貪婪和無節制,是殺死盧武鉉的罪魁。盧武鉉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他們回報給盧武鉉的卻是洗不清的恥辱。
其次,韓國的反腐機制恐怕也在已經站到懸崖邊上的盧武鉉背后推了一把。身為總統是享有某種豁免權的,但一旦卸任,他的一切行徑都將暴露在陽光下。一方面,政治機制的邏輯在發揮作用,反對黨不可能放過對手的任何點錯誤。另方面,即便下任總統是同一黨派,也不可能阻止新聞媒體的調查揭露。而一旦丑聞被民眾、媒體揭露,司法機關作為享有獨立權力的部門,就不能不也必然會啟動調查、起訴程序。
正是這樣的制度,讓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乎每一任韓國總統在卸任之后都丟人現眼,甚至進了監獄。有人因此滿懷同情心地說,韓國的民主改革走得太快了。據說,血緣。鄉緣、學緣、人緣構成韓國社會關系的基本文化板塊。現代制度卻不管這種文化基因,不留情面,搞得卸任總統,商界大佬們不得安寧。結論是制度變革定要與文化相適應。
但是,作如是評論的人可能忽略了一點:制度是可以變革文化的,尤其是假如那是不合乎人們正義感的文化。因此,過去二十年來,韓國盡管不時爆出前總統的腐敗丑聞,但丑聞波及的范圍、深度已經在弱化。以最直觀的指標來看,“盧武鉉門”所涉及的問題金額只有800萬美元。且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制鞋商行賄。與過去經常是大財閥的數億美元賄金相比,腐敗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這說明,韓國的政治文化已有巨大變化。
也正是因為政治生態、政治文化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即便只是幾百萬美元,而且是親屬的腐敗行徑,就已經讓盧武鉉抬不起頭,最終選擇了自殺。
當然,盧武鉉走上自殺路,也是因為他還有良知與廉恥感。他知道,親屬的腐敗也辜負了自己當初對國民的承諾,自己的榮譽已遭受巨大損害。他陷入嚴重精神沖突之中,為求得個人解脫,毅然選擇了自殺。當然,這也是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方式對國民承擔道義責任。
怎么看待自殺,這是一個哲學與倫理學的深奧問題,但回到文化層面上看,以自殺方式承擔個人對群體、對國民的道義責任,也是日本、韓國的一種文化傳統,或說是一種劣根性。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會怎樣?過去若干年來,人們都相信,要解決政治廉潔、公正問題,制度最為重要。這種看法當然是正確的。政府的制度設計不能以人人大公無私為前提,那樣的制度注定了會縱容貪婪,從而整個走向制度性腐敗。韓國的“黑金政治”趨向終結,就是拜制度變革之賜。
反過來,任何制度的正常運轉,又須以其中的大多數人具有基本的道德感和職業倫理為前提。任何秩序首先依靠人們的自我約束,外在的行政,法律監督,只能起到輔助性作用。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以盜竊他人財物為榮,那么,再有效的刑事司法制度也不可能維持這個社會的基本財產與生活秩序。
因此,如果掌握權力者對于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絲毫沒有不安,反以為榮,那再好的制度也起不了作用。更進一步,如果整個社會都對官員濫用權力貪污腐敗漠然置之,甚至羨慕不已,那整個社會也會變得腐敗,好制度就無從談起。當然,盧武鉉的自殺也是韓國社會多方面爭斗,較量的標志和犧牲品,這是令人寒心和生畏的。
鏈接:
據新華社電韓國媒體5月18日曾報道,韓國檢察官將于下周就受賄問題首次傳喚前總統盧武鉉。盧武鉉的妻兒和侄女婿因涉嫌收受一名商人600萬美元,已于上周接受檢方問訊。韓國聯合通訊社報道,檢方懷疑這筆錢最終都落到盧武鉉手中。韓國YTN新聞電視臺援引一名檢察官的話報道,檢方可能于23日和24日傳喚盧武鉉。
編輯 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