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邂逅八仙荼并不是在詔安+而是在武夷山。特殊的香氣和滋味還讓我以為它是奇種。而幾道茶的工夫讓我認識了這聞香識味的八仙茶:它是建國以來新選育的第一個國家級烏龍茶良種;它曾掀起了兩次發展高潮;它還具有“鴉片茶”、“味精茶”的別稱、喝過它的人總會對它的香味念念不忘,但是也會有些憫悵,因為在市場里,難覓它的芳蹤,或許這一次品飲則是日后很久很久的想念……
聞香品八仙 巖茶工藝制成的八仙茶
干茶:條索較粗壯、松散,葉端扭曲,色澤滑潤暗砂綠,香氣高銳。
茶湯:湯色清透明亮,香氣高揚、濃長,花香顯。
口感:滋味醇厚,火功較輕但茶氣足,回甘悠長,巖韻明顯。
葉底:葉底肥厚軟亮,葉綠微帶鋸齒邊,杯底余香足。
移居至武夷山的八仙茶,內質上并沒有受到很大的改變,其獨特高揚的香氣在武夷山獨有的氣候土壤的培育下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是在武夷山八仙茶的種植面積并不具規模,多是套種在茶園,在制茶時進行拼配,以提高茶的香氣。像這樣“一口料”的八仙茶在武夷山并不多見。
詔安八仙茶
干茶:外形緊結,色澤褐潤略帶暗砂綠,香氣高顯。
茶湯:茶湯金黃,品種香顯,辛銳而持久。
口感:滋味濃厚耐泡,入口微有澀感,回味甘爽。
葉底:葉底軟薄,色澤黃綠。葉片勻整,杯底余香漸淡。
都說詔安的八仙茶最獨特的就是其高銳的香氣和濃醇的口感,滾水一沖,其明顯的茶香便蕩漾開來,入口“茶勁”十足。三五道之后香氣轉淡,茶湯滋味變薄,但是鮮爽的回甘還殘留口腔。據提供茶樣的老林介紹,這并非出自斗山巖的“正宗”八仙,而是“自家貨”制作難免粗糙一些,茶品的穩定性還是略有欠缺,但是八仙茶的特性還是很明顯的。
尋蹤八仙茶
作為建國后首次新選育的國家級烏龍茶良種詔安八仙茶有過兩次發展高潮,吸引了許多產茶地區的人們來學習、引種-曾被稱為“給湖南綠茶帶來新希望”。八仙茶種植后第5年就投入生產,平均產量干毛茶達2700公斤/公頃,年產值6萬元/公頃,純收入3萬多元,公頃。然而短短幾年時間,詔安八仙茶就退出了舞臺,如今在漳州市最大的茶葉市場新城批發市場,甚至找不到一家經營八仙茶的企業,外地市場占有率基本為零。
說起八仙茶由盛而衰,原因多種多樣。八仙茶暢銷時,一些農民片面追求數量,在各個地方都種上八仙茶。甚至在不適宜種茶的田地都栽上八仙茶,影響了八仙茶的質量。增產后的八仙茶沒有及時開拓精加工,銷售市場沒有進一步開拓。缺乏龍頭企業的有效帶動和統一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八仙茶知名度的擴大。
如今問起詔安縣還有幾畝八仙茶園,八仙茶的開發人鄭兆欽說:少得我都不好意思說了。事實是,除了他堅守的斗山巖60畝茶園是純正的八仙茶園外,其它茶農大都是將八仙茶與鐵觀音混種或在果園套種幾株茶樹,確實難以統計數字。2003年,鄭兆欽從縣科技局副局長的位置上退休后,承包了斗山巖茶園。通過施用有機肥、改善小環境等科技方法,茶葉質量大有提高,已向農業部申請無公害產品標志,但由于缺乏資金等原因,仍無力進行品牌推廣。甚至連一個漂亮的茶葉盒子都沒有。鄭兆欽盼望有實力、有眼光的企業加盟,共同打造八仙茶品牌。他說:“鐵觀音已有300年的歷史,真正紅火起來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八仙茶會有東山再起的時候,”
八仙山下的榮譽
1965年鄭兆欽偶然從閩粵交界的詔安秀篆茶園中發現了一株變異的茶樹,他于1968年春剪取接穗在西潭鄉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場培育、種植,1982年通過龍溪地區科委組織鑒定并因該茶種育于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場,命名為“八仙茶”。八仙茶具有高產、優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繁殖容易等優點,是在同行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育成的烏龍茶新品種。1994年,八仙茶被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批為國家級茶樹良種,成為建國以來新選育的第一個國家級烏龍茶良種。
由于八仙茶具有萌芽早、產量高、制烏龍茶香氣高銳(品種香突出)、茶味濃厚、耐沖泡、回味甘爽持久等特點,它為詔安贏回不少榮譽:榮獲中國新名茶獎、農業部優質茶、福建省名茶、海峽兩岸烏龍茶品評會頭等獎;被編入《中國茶樹品種志》,入選農業部編印的《中國名優茶選集》一書;1997年福建省科技成果展覽會金獎;農業部八五農業科技成果展覽會上展出詔安八仙茶……原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浙農大教授莊晚芳先生生前認為“八仙茶品質優異,香味堪與鐵觀音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