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茶客眼里,武夷山就是大紅袍的代名詞,殊不知在世界范圍內,代表著武夷山,甚至中國茶葉的卻并非大紅袍,而是正山小種。在推動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中,BLACKTEA、B()HEA赫然在列。這些直接指向正山小種的專用名詞,記載著正山小種曾經的輝煌,而當昔日的輝煌日漸沉寂之后,原產地武夷山桐木村也正以另一種輕松的姿態,重新面對國人和世界。
正山小種的誘惑
桐木村,武夷山市星村鎮的一個山村,深藏于人稱“東南屋脊”的武夷山脈黃崗山深處,是名聞天下的武夷山九曲溪發源地,也是離武夷山自然保護核心區最近的一個人類生活區域,溪水、名茶、海拔、生物共同構成了這里獨特的生態環境,成為一個巨大磁極,吸引我們走進大山的深處,一親她的芳澤。
這一次旅行,起源于一次飲茶的體驗。我的家鄉盛產烏龍茶,除此之外的其它茶類,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具體到紅茶,在我的印象當中,它幾乎就是超市里面出售的立頓荼包的代名詞。因此,當一種叫做“正山小種”的帶著原產地神秘色彩的紅茶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免引起我們強烈的好奇,而正山小種入口濃烈的煙熏味道、甜潤甘香的茶湯以及醇紅金邊的色澤,在茶與舌頭甫一碰撞的那一刻。就已俘虜了一個茶客的心。
于是啟程,尋著那濃烈的煙熏味,來到東經117度,北緯35度交叉而成的區域——桐木村廟灣村,它隱藏在武夷山脈深處,所有紅塵俗世的人欲紛爭,全部來源于天地靈氣所鐘的這個小小山村,掩卷細思,不禁讓人意亂神迷。
廟灣村有一個古老的制作紅茶的茶樓。下為燃燒松木的石灶。上面一層是架曬干茶的木制作坊,這個茶樓地處桐木溪邊,為整個村子所共有,每年谷雨前后。村民們便會集中把采摘下來的青茶運到這里來制作。初秋時節,雖然無法看到采茶制茶的場景,但是被熏得烏黑的樓板,用陳年的熏跡,仿佛在告訴我們正山小種紅茶是如何的獨此一家,魅惑眾生。
復興正山小種的努力
正山小種一年只采摘一季,所以當鐵觀音的“秋香”正轟轟烈烈的時候,桐木的采茶人們正準備過冬。山下秋夜正涼爽,但在高遠的廟灣星空下,人們已經冬衣加身。在茶田邊上等待我們的是年輕的茶農小伍,這個桐木村新興一代的制茶人,開始通過網絡打開一片天,和其它桐木茶人一起,實現著正山小種的復興夢。
隨著近兩年紅茶市場的復蘇,一度瀕臨停產的正山小種,又重新煥發出活力。趁著月色。小伍帶我們到傳說中的廟灣茶樓,今晚正好在烘焙一批小種茶葉。推開烏黑的茶樓大門,一股濃烈的松香味和著熱氣撲面而來。順著手電筒光線往里張望,原來這是一個烘焙干茶的木樓,茶葉放入大匾架在高處。地下鋪著竹席,松木香氣就從竹席下一個龐大的石灶里升騰而上。小伍說,這個有幾百年歷史的茶樓是村里的寶貝,從這里烘焙出來的正山小種才具有特別的濃烈醇香。村里也有規模較大的茶廠,可是做出來的滋味怎么也比不了從古老茶樓做出來的。聽著這些繪聲繪色的傳說時,我們從小伍們的臉上看到了自豪和自信,不管這個茶樓是否真有這么神奇的功效,但它傳遞給桐木制茶人的卻是一種強烈的做出好茶的自信和動力,保證了蜚聲世界幾百年的正山小種能夠薪火相傳,而且永葆魅力。
在松香撲鼻、茶香盈頰中過了一夜,清晨起來我們就被這個寧靜而豐富的山村打動了,豐潤的空氣包裹著全身,溪流、竹林、古樹、鳥鳴,一切都有讓人結廬而居的沖動。正山小種茶樹其實是一種雜生的萊茶,陸羽稱,爛石生上茶,而遍布山邊的小種茶樹形象地印證了茶圣的經驗之談。沒有紅茶樹和綠茶樹的分別,桐木豐富的植物種類給了小種茶樹得天獨厚的營養,黃崗山多霧和高聳的氣候地質條件,給了小種茶樹優異的品質,而當好的茶葉邂逅了好的制作,正山小種就誕生了。
近年來,桐木的制茶人不但傳承了凝結著先輩智慧的傳統手工制法,也在順應市場不斷地求新求變,近年來。金駿眉的大獲成功,便證明了桐木的山川靈氣和桐木茶人的睿智,也體現了新一代桐木茶人的雄心壯志和當年正山小種鼎盛時期的氣魄和胸襟。
豐富的生物大家園
桐木不但是紅茶愛好者的圣地,還是世界生物界鼎鼎大名的模式標本產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它地處東南六省最高峰黃崗山的山腰,身處著名的地質大斷裂帶之上,也是生物界、地質界專業人士心中永恒的圣地。
黃崗山作為武夷山脈的靈魂,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的高度上,而且還在于它特殊的經緯度位置,成為眾多生物快樂生存的家園。我們在早晨10點半的大霧中驅車上山頂,能見度很低,飛馳在碎石山道上的皮卡車,猶如駛入混沌之中。我們路過鐵杉之王,我們路過斷燕之崖,我們路過斷裂峽谷,我們路過植物垂直分布帶,但是這彌漫大霧,讓我們霧里看花。在一處寬敞的彎道處,我們停車遠望,霧海茫茫,眾人齊聲高呼。山谷中聲音回蕩。在同一時刻,武夷山眾多的生物和我們一起呼吸同樣的空氣,但卻互不相見,和而不同,這也許就是人們最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吧。
途徑掛墩,這個普通人覺得陌生的名字,在生物學界卻是如雷貫耳。一個只有20幾戶人家的小自然村,遠離桐木村部,孤懸在海拔超過1800米的山中。世界上任何一本生物學的教科書上都會這樣描述掛墩:那是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在此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9種,僅收集到的昆蟲標本要超過10萬種,有多種珍稀動植物標本被多家世界著名的自然博物館所珍藏。從保護區所在地三港前往掛墩,我們選擇坐車到七里橋,然后徒步7里上山。那是一條風景極其秀麗的山路,溪水一直在路旁叮咚不斷,而茂密的竹林,從山道開始就陪伴始終,讓我們一點不覺得背上裝備的沉重。而面對如此眾多的生物世界,不禁痛感“書到用時方恨少”,對于這個生物學家們視之為珍寶的圣地,我們如幼童般懵懂,八寶山而兩眼空空,以致對沿途所見之動植物,都一律抱以崇敬的眼光。
行走桐木,一定要在幽幽桃源峪中享受一番純凈的氧氣浴。景區桃源峪的入口極有氣勢。一條紅色的鐵索橋,凌空架在53米的峽谷上空。仿佛引渡游人進入洞天仙境。天下起小雨,落葉滿地,秋天的下午水瘦天高,整個桃源峪人跡全無。我們在清澈見底的溪谷嬉戲,躺在激流旁的大石上聽水;脫下鞋襪,在鵝卵石道上做天然足浴;在高處仰天長嘯;在水邊擊水高歌。不由地生出攜一炭爐,在此煮水烹茶,做陸羽陶翁的感嘆。桃源峪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之高令人驚奇,在景區深處的桃源潭回龍瀑布下方, “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為89000個,空氣中的細菌含量為零”。在此處滿眼綠意、空幽寧靜的神仙境地,每一個人都貪婪地大口呼吸著這純氧的空氣。
沉醉于桐木的茶香,沉醉于桐木的綠色,同行的每一個人都對此流連忘返,均相約異日再訪桐木,屆時定要一爐一席駐扎于此,天天享受純氧沐浴,過上幾天神仙日子,遙想那時,桃紅柳綠,紅茶飄香,天上人間,唯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