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把喝茶叫做“吃茶”,仔細想來,這也許不單是巧合,個中玄機似乎正是為了證明茶葉是可以入膳的。茶膳其實自古就有,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茶膳正是古代的食療方式。茶葉蛋、樟茶蝦、熟茶煮飯、涼拌鮮茶、抹茶布丁等是我們耳熟能詳又簡單易做的家常美味。但隨著人們對茶膳的認識和追捧,這些點心已經漸漸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于是促使了茶宴大餐的誕生,除了用葉底,嘗試用茶湯和鮮葉來做茶膳,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道色香味形都入流,能出得了廳堂的茶葉大菜。
以葉底入菜
茶菜大都以葉底入菜,因為干茶容易保存,現做現泡,葉底隨時新鮮。因此對葉底的色澤、整碎、嫩度等要求非常高。所以最好以綠茶、白茶入菜。而其它茶經過發酵后,葉底并不好看,所以最好避免用它們的葉底做菜。
早春綠茶什錦涼米線拼盤
這道菜既是主食又是宴會菜肴,配料十分豐富,用蔬菜和肉片把米線包裹在其中,吃的時候只要拌勻就可以了。在頂端裝點了用雞蛋面粉套炸過的早春綠茶葉底之后,吃起來酥嫩相間。不僅美觀,更增加了口感的豐富度。綠茶屬寒性,雞蛋面粉套炸后中和了它的寒性,更加健康。
毛峰蝦球
以黃山毛峰的葉底和活蝦制作的一道菜,蝦仁飽滿、鮮嫩,整盤菜芽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食后清口開胃,回味無窮,堪稱一絕。之所以選擇毛峰,因其葉底嫩綠明亮,條索細緊,茸毫顯露,嫩度高。因為毛峰屬烘青茶,所以香氣鮮靈,滋味醇爽。
猴魁兔腿
猴魁的葉底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美觀度無與倫比,而且本身花香高爽,滋味甘醇,嫩綠勻亮,與兔腿的滋膩能夠互相修正。吃的時候,同時咀嚼兔腿肉和猴魁,濃香的兔腿搭配清鮮的猴魁,口中滋味別具一格。
普洱生茶酥肉丸
生茶屬寒性,所以葉底剁碎后揉在肉丸子里油炸是最好的辦法,不僅口感不油不膩,還更香更脆,吃起來葷素搭配,為健康加分。
以茶湯入菜
用茶湯烹調最初用于煲飯,如今也廣泛地運用到做菜中,這和美食界“看不見的美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用茶湯燉肉,可以讓肉類在短時間酥爛,還能有效降低油脂。
烏龍蒸蛋
這是一道日式菜品,烏龍茶的茶湯清沏,顏色蜜黃,香氣清純,有的帶有花香,滋味甘醇濃厚,入口圓滑甘潤,能令口頰生津,不僅和蒸蛋的清淡融合,還能賦予蒸蛋清香的氣息。點綴的白果、蝦、蟹、香菇、胡蘿卜,不但令菜肴美觀,而且營養十足。
熟茶煲牛腩
熟茶與牛腩同燉,可消除多余的油脂,去除了牛肉的腥味,還令肉質變得鮮嫩軟爛,不會塞牙。牛腩煲染上茶湯紅濃的色澤,賞心悅目。細細品味,一股濃濃的熟茶與牛肉香味溢滿口中。
紅茶叉燒
以紅茶調蜂蜜做醬汁,刷在肉上烤成叉燒。不僅透出自然的紅艷色澤,而且肉質特別好,味道甜美還透著茶香,在烤制過程中,脂肪層融化令叉燒內部略油潤,口感更香。
日式茶泡飯
日式茶泡飯是名副其實的清茶淡飯,用冷飯加上精鹽、味素、胡椒等調味料,再用熱茶沖泡。不論哪種茶,不論冷茶熱茶,都可以拿來泡飯吃。還可以加入蔬菜的邊角余料、蘿卜皮、青筍頭、白菜幫子。可謂精美粗俗兩相宜,勝在了清淡健康。
以鮮葉入菜
鮮葉保存相對困難,因此馬上采摘馬上烹調是關鍵,看來只有在茶山茶區才能夠吃到了,但鮮葉貴在新鮮未斷氣和原汁原味,值得一試。
鮮茶牛干巴、鮮茶炸肉皮、鮮葉煎雞蛋和鮮葉炒肉這4樣菜,因為烹調方法都是以煎炸爆炒為主,所以都比較油膩,以鮮葉入菜,可以有效地中和它們的油膩,讓菜的香氣口感趨于清香和清爽。
以茶入菜,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晏子春秋》載,晏嬰在任齊國大夫時,吃的是用茶葉做的菜肴;東漢《食忌》上則介紹了以茶做菜的療效;晉代時。用茶果煮食的方法,叫“茗粥”或“茗菜”。用茶葉制成菜肴清淡、爽口,既可增進食欲。又有益健康。若有興趣,嘗試動手做,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