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農”問題已成為政府與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話題,各種觀點也層出不窮,但是面對這一問題的復雜現狀,卻一直未有有效破解之道。多年來一直在從事農業方面的研究,隨著不斷的深入,我的視角也逐漸擴大到了農村、農民,也就是“三農”。基層的實踐調查,思考角度的不斷轉換以及長時間的綜合積累,對“三農”問題有了許多感悟。
“三農”問題,指的是農業問題、農民問題和農村問題。
談起“農業問題”,人們的關注點通常都集中在“低效”上,但就目前農業發展情況來看,“低效”并不能說成是農業出現的“問題”。綜觀世界各國農業發展可以看出,農業本身就是一個“低效”產業。況且,如果一味謀求農業“高效”,極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穩定。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以目前的收入水平,如果面粉價格達到10元/千克時,公眾、社會將會有如何反應?另外,就大田作物種植業和常規家畜養殖業生產系統看,目前我國的生產水平也并不低,如旱地小麥有300千克/畝以上的產量水平、半濕潤易旱地區玉米有800千克/畝以上的產量水平;養殖業中,肉雞的料肉比達到2.0∶1,肉豬料肉比已達2.5∶1,這在世界范圍內水平也是比較高的。但我們還是會周期性地出現賣糧難和肉蛋奶銷路不好的現象。這種問題的出現,是否就要歸結到“農業”上呢?
如果非得給農業找些問題,我看應該歸結為“產后加工問題、規模經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耕地與土壤安全問題和如何給作物與家畜提供一個適宜生長環境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過多地向農業要“高效”,農業的責任是解決國家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穩則國家穩。
再看一下“農民問題”。農民問題,大多跟“增收”聯系在一起。多年來,人們一直期望靠“低效”的農業和人均1畝多點的耕地來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不能把絕大多數農民的“低收入”和農業聯系起來考慮,那樣的話,既對農業不公,也容易造成決策者在“三農”問題上的失誤,更會導致農民陷在農業圈內苦苦掙扎。
所以“農民問題”歸納起來,應是“國民待遇(權利)”、“農民就業”、“農民分工”和“農民組織”問題。農民在非農領域的就業,是農民的一條重要出路,但同時也非常容易引起社會矛盾。隨著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機會的增加,城市里藍領階層的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必然增大,農民與城市藍領這一龐大群體的就業問題解決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我認為,比較理想的解決農民就業,是以農村為依托,在農民的大本營建立若干非農產業,實現農民的就地就業,增加其收入。農民富則國家強。
最后讓我們落腳到“農村問題”上。農村問題表現出來的是“落后”,或者是有些學者提出的“農村真苦”。但我這里提的“農村問題”,實質是“農村的主體地位問題”,和“理順村民委員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問題。多年來,由于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不清、性質不清、職能不清、法律人格不清,致使農村成為社會矛盾的多發地。
農村問題解決的思路應是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實現農村的企業化管理。可以行政村為單元,組建“農村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總公司下設種植業分公司、養殖業分公司、加工業分公司、非農行業分公司和營銷公司等若干分公司。在此基礎上,將村民進行專業化分工,并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這一部分政府應加大投資進行支持),按公司法組建公司管理層人員。國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類項目由公司承擔建設。將村委會定位為村級行政管理機構,監督農村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運行,上傳下達村民的需求和國家政策。可以按照黨章要求,在各類公司建立不同支部,共同致力于建設和諧新農村。農村繁榮則國家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