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成了“監管員”
1年多來,乳山市大孤山鎮上冊村的村干部比往年忙多了。每天,村黨支部書記丁京峰總要抽出一點時間在田間地頭溜達一圈,了解村里農作物的生產情況以及農藥肥料的使用情況。村里的3個經營農資的店,更是他時常要去轉一圈的地方。“上冊村建個基地不容易,我去是告訴他們,禁用藥目錄上列的藥品堅決不能賣,不能讓個別人為了一點小利毀了我們全村大姜產品的聲譽,否則大姜產得再多賣不出去等于零。所以,我會把農藥這一塊盯得死死的。”丁京峰說。
乳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領導小組成員曲徑說,從區域化管理推行之初,他們就將激發村級組織的積極性作為重中之重,要求村委會與政府、企業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在責任狀中,村委會肩負監督、指導村民采購、使用農藥的職責,還負有組織村民參與各種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學習等責任。
技術培訓有了組織
“村民們請注意了,這段時間是姜螟蟲害的多發季節,發現這種病害后,按每畝大姜100克敵敵畏的量用藥,稀釋比例是1∶800。”“大姜地要追肥了,請及時施加配方肥,用量控制在每畝50千克。”……自乳山市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以來,該市一些村的大喇叭里不時地會傳出這樣的提醒。村委會的這些田間管理提醒針對性強又及時,很受農民歡迎。
為提高村干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乳山市分期分批對村干部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假冒偽劣農資識別、病蟲害及用藥方法等知識的宣傳培訓,先后與威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舉辦高毒農藥鑒別專題講座6期,開展集中宣傳教育活動30多次。
上冊村村民丁國永說,2008年3月底,村委會組織全體村民參加了大姜前期管理技術的學習。5月上旬,村里又請技術員給村民傳授根據墑情調節澆水時間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等知識。此外,村里還聯系了電影公司進村放映大姜種植片。至于利用村里的遠程教育器材播放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光盤,那更是經常的事。姜農們感覺這樣的服務非常實用,明白了許多藥物是不能用于農作物生產的道理,現在村里根本看不見使用禁用藥的現象。村級組織的介入,解決了企業以往無法將生產技術信息宣傳到戶的問題。
近日,乳山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對全市初級農產品質量進行抽檢,14個樣品均未檢出影響食品安全的國家禁用農藥成分,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村企聯手實現“雙贏”
建立市場化的利益導向機制是乳山激發村級組織積極性、推進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的另一妙招。
為進一步激發企業和村委會雙方管理基地的積極性,乳山市政府與威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經過探討,一方面對出口企業基地進行“雙備案”,凡是生產檔案完善、產品質量達標的基地,都可以申請備案,獲備案的產品出口時享受一定便利條件;另一方面,著手建立了以村為基本單位的管理責任制,引導企業與基地所在村簽訂合同,凡按標準要求進行種植,每收購1噸達標原料,企業給予基地村200元的管理補貼,這樣一來,既減少了原料收購的中間環節,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又做到了讓利于村、以工補農。
對村委會來說,這樣做能夠增加村集體的收入,有助于解決村里諸如修路、安裝自來水等公益事業的資金問題。尤其是對那些純農業村來說,這筆收入來之不易,因此村委會很珍惜本村農產品的質量聲譽,更主動地維護、監督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這是一種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