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為農民帶來旅游收益,而且可以通過農村的“開放”拓寬農民視野、提高農民素質,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條件適宜的地方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舉措。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鄉村旅游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山西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資源。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山西應當把發展鄉村旅游擺到重要位置,積極加以推進。
一、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留足鄉村旅游的發展空間
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有旅游資源的地區應把旅游型農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積極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制定城鎮體系規劃,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統籌考慮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民俗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重視旅游小城鎮建設,將旅游小城鎮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合理安排旅游小城鎮的布局,搞好城鎮規劃與旅游規劃的銜接,防止無序開發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協調推進。按照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鄉村旅游規劃,采取特色景點帶動、服務基地依托、要素開發融合、節慶民俗體驗、農業園區建設、配套景區開發、購物拉動和文化輸出等多種方式,打造旅游村,著力構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示范點的作用,加強旅游、文物、衛生、教育以及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之間的協作,共同培育和扶持鄉村旅游發展。
二、將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向鄉村旅游傾斜
首先是政策上扶持。對不損害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保護的旅游項目,應制定鼓勵政策。下大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幫助有旅游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鄉村改善交通、通信、供電、飲水、衛生等狀況。同時,利用旅游項目的牽引作用,調動農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其次是資金上扶持。應允許扶持“三農”的資金用于發展鄉村旅游。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多數是生態環境較好的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比較落后。各級政府應幫助農民疏通小額信貸渠道,著力解決農民創業的資金問題。對于一些較大開發項目,還應由政府幫助招商引資。第三是人才上扶持。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農民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民從事旅游業,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為農民創造參加就業培訓的機會和條件。
三、加強對鄉村旅游的管理
各級政府及鄉村旅游行業組織,應通過行政、法律及經濟手段,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者行為,提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一是制定標準,規范發展。通過加強行業管理、建立服務標準、查處違法問題、制止無序競爭等,為鄉村旅游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二是加強服務,分類指導。通過推廣管理經驗、指明發展方向、提出改進意見等,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素質,使其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多出成效。同時,加大導向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積極提供信息支持,使鄉村旅游協調發展、整體推進。三是不拘一格,鼓勵創新。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很多,按經營主體來劃分,有村兩委主導型、村辦旅游公司主導型、“公司+農戶”型、“公司+旅行社+農戶”型、“農莊+農戶”型等。發展鄉村旅游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在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下,大膽探索各種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