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養豬 每戶年均增收10萬元
同樣是養豬,加入合作社一年就增收了10萬元,這事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乎,但還真有這事。2007年,永濟市北梯養豬生產合作社37戶養殖戶為市場提供商品豬4 260頭,豬肉產品176噸,實現產值1 350萬元,戶均增收10萬元,最高戶達35萬元,最低戶也增收5萬元。
習慣于分散養殖的北梯村村民近年來越來越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市場。由于一家一戶單打獨斗與市場信息不對稱,養豬賣不出好價錢;小本經營沒有能力搞優種,養豬效益始終徘徊不前;疫病防治不統一,養豬風險越來越大。為了破解一家一戶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的難題,2006年3月,村里的養豬戶自發地辦起了養豬合作社,聯手來闖市場。
合作社一成立,就抓住事關生豬生產的飼料、防疫、市場三大關鍵問題對癥下藥,確定了統一管理、統一圈舍、統一供仔、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分戶飼養的管理辦法。合作社為社員統一購買仔豬和飼料,做到了物美價廉;統一按照正大集團的方案建設規范的豬舍,租給社員使用;引進法系長白、大白、皮特蘭、圣特西等優良品種供社員飼養;聘用全國著名養豬專家郭傳甲教授、山西農大動科院獸醫博士龐全海教授為顧問,提供技術指導;建立技術服務中心,統一消毒滅菌,統一疫病防治;建立統一的銷售網絡,統一價格闖市場。就這樣,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社員養豬成本下降了,市場風險降低了,經濟收益上升了。
聯合經營 小蘑菇闖出大市場
榆社縣云竹鎮東莊村是一個不到500人的小村莊。多年來由于分散經營,村民們既缺乏市場信息又沒有起步資金,一直處于各家各戶小打小鬧賺小錢的狀態,全村始終沒有個致富好項目。2007年3月,村黨支部書記游德華在認真考察食用菌市場后,聯合5戶村民,投資105萬元,辦起了東莊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專門生產高品位食用菌——白靈菇。憑借合作社的力量,社員們僅用1年多的時間就建起標準菌棚83座,一舉成為全省連片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合作社以資金組合為紐帶,把有意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有序組織起來,統一規劃調度、物資配送、技術服務、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極大地提高了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營銷水平。過去一家一戶請不起專家服務,生產憑著感覺走,現在合作社聘來河南食用菌專家常年駐村培訓指導,產品質量有保障;過去一家一戶購買生產資料,費時費力還費錢,現在合作社集體采購,省心省事還省錢。過去一家一戶闖市場,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現在合作社以組織應對市場,腿腳長路子廣,他們生產的白靈菇都遠銷到了北京、廣州等大城市,闖出了大市場,建社當年5戶社員當年就獲得純收入144.3萬元。
抱團發展 土特產變成名品牌
晉城農民有養蜂的習慣,傳統的模式是分散飼養各自經營。然而,讓蜂農頭痛的是蜜蜂遇到病蟲害很難防治,而且一家一戶沒有蜂產品加工能力,只能將原蜜以很低的價格賣給收購商,辛苦一場收益微薄。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6年,澤州縣5戶蜂農共同投資辦起了養蜂合作社。按照合作協議,合作社統一收購社員的蜂產品,統一加工、儲存、保鮮,統一產品包裝、廣告發布,統一市場開拓、對外銷售,統一注冊商標、申報無公害基地、認證無公害產品。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合作社辦起了種蜂培育基地,專門為社員提供生產用蜂;辦起了蜂產品加工基地,專門生產“山里泉”牌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系列蜂產品;辦起了蜂具加工廠,為社員提供養蜂用具。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社員的生產條件越來越好,經濟效益越來越高,入社前人均收入為5 000元,入社后提升到了7 300元。特別是合作社自己加工生產蜂蜜后,“山里泉”成了消費者喜愛的知名品牌,不但在國內市場大受歡迎,而且還遠銷到英國、美國等國家。
合作社的成功,吸引了周邊縣市很多蜂農積極加入。如今,社員已由原來的5戶發展到218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