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國畫論評中,有所謂逸品。逸品或者指精神的超越,或者指畫法的突破。這種精神的超越,往往是個體的超越。已故山東傳統派畫家張伏山,便是一位逸品畫家。
與其他逸品畫家優裕的生活境地相比,張伏山是在非常困難甚至是生活無保證的窘境中作畫的。尤其張伏山后來落籍農村,“農民”畫出“逸品”的繪畫作品來,這是20世紀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藝術狀態和美術語匯的一種個性表白。
張伏山1910年出生于即墨的商賈之家,自幼酷愛書畫詩詞,無意經商。青年時代師從即墨李宣三,濟南關友聲,北京李苦禪習畫,學而有成。而立之年前后,兩度在青島舉辦個展,但他一生都沒有以畫為業,先是常年在中小學教授國文或美術,后來又被錯劃右派,遣返回鄉,當了20來年農閑作畫的農民。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西學東漸,在中國畫領域出現了兩大派。一派是倡導革新的引西潤中派。另一派是借古開今的傳統派。該派畫家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選擇適合時代需要的古典傳統,以求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前一派中的水墨寫實風格,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更多發揮了社會功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畫壇的主流。而傳統派則載沉載浮,除去極少數畫家,基本處于邊緣地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薛永年認為,張伏山就是位長期處于非主流位置的畫家。因為,張伏山的繪畫有很深的傳統功力和文化內涵,他能詩文,工書法,詩書畫三位體,代表了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發展的正路。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人們能夠看到的中國畫,人物多是“高、大、全”式的紅光滿面,花卉大都是紅綠競艷的欣欣向榮,山水則是大青大綠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或煙筒林立直冒濃煙的大慶式企業。而張伏山的畫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從筆墨技法來說,格調非常高,顯得與當時的主流繪畫格格不入,很獨特。
2007年底,在北京榮寶齋舉辦的《張伏山畫展暨藝術研討會》上,國內一些知名美術理論家給予張伏山眾口一辭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在張伏山的人生中遭遇了各種艱難曲折,能夠堅持下來,除了他的才氣,修養,天賦、悟性,還有最重要的是,他是真心地對中國畫、對藝術的一種摯愛。張伏山的畫是單純為心而畫,為意而畫,從他在困難時期畫的一批畫中可以看到他的心境很靜,已達到了目中無人的境地。他以贏弱之身,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不媚上,不趨勢,不跟風,堅持己念,辛勤耕耘,一直走到底,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畫作。
張伏山先生的關門弟子,畫家范洪回憶說“1958年春,老師被錯劃為右派,回生產隊勞動。在這以后的十幾年中,他一頭撲進了畫中。晚上油燈下,他坐在炕上畫;刮風下雨天不能出工干活,他弓身躲在屋里整日地畫,冬天大雪紛飛,雪片飄進破場院屋內,他哈開凍了的墨堅持作畫。沒有宣紙,他就收集廢紙和舊報紙在上面畫。隊里派他看管菜園,身邊沒有方便的筆墨,他常常蹲在地頭、場院,手握草棒在大地上畫。”
除了筆墨,張伏山的指墨語言因鮮明的個人特征更讓世人稱道。流放農村之后,由于條件的限制,大約從50歲開始,他在用包裝紙作畫的同時,畫起了指畫。他說“當時畫紙不便,有時技癢無奈,遂改用指頭亂抹,自覺別有逸趣。”指畫成熟于清代高其佩,但高其佩主要作花鳥,亦時作人物。張伏山則以指畫作山水,把在筆畫中練就的筆墨形態用于指畫,更不斷以指畫臨摹提煉前人的山水精品,致使他的筆畫也糅入了指畫簡勁隨意的趣尚。故而他畫中的點線既像造化一樣地統一而多變,又形成了與自己精神氣質相表里的點線結構與點線形態流暢而蒼勁,似枯而實潤,信手拈來,無法而法,晚年更趨簡老,拙稚、爛漫天真。
張伏山在雜記中寫道:“我是專門學石濤,石溪。梅青、馬夏和近代張大千、善仔的,由筆畫轉習指畫,將新舊線條結合起來。景物以黃山、嶗山,泰山。桂林為主材料,筆墨全是石濤、張大干變化而就。或有點成就,大膽名曰‘橫河畫派’,也可以說是嶗山畫派。”
1964年,張伏山完成大型指畫《東嶗探勝》。畫幅為三丈多長的橫卷,畫面生動地再現了從王哥莊到梯子石的嶗山名勝古跡,構思巧妙,指法細膩,濃淡相宜。著名畫家李苦禪為此畫題跋稱:“名勝技法,堪稱雙絕”,并稱贊說:“伏山的指畫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1979年,張伏山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問題得到改正,分配到當時的即墨縣文化館從事專業美術工作。欣逢改革開放的盛世,他雖已是古稀之年,但精力十分充沛,煥發出比任何時候都旺盛的創作熱情。這期問,是他一生中繪畫藝術的高峰,他先后去嶗山,登泰山,游黃山赴桂林,畫了上千幅山水畫。他在首題畫詞中寫道:“人瘦如鶴,指墨淋漓落,巖石龍松欲活,月照大海浪惡。獨立磯頭高歌,廣寒仙子婆娑,疑是舞袖招我,人間天上共哦。”
20世紀80年代,國內出現了很多畫家,其中的一些是在去世后才被發現并且享有盛名的,可謂是人亡業顯,1987年逝世的張伏山和陳子莊、黃秋園等成為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位。現在對這批被歷史紅塵塵封了的,時空埋沒了的藝術家的深度挖掘,可以說明真正有文化價值的傳統藝術總會發光的,是不會被埋沒的。
張伏山先生若泉下有知,也會含笑了吧。
責任編輯 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