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滾滾浪濤聲里聆聽歷史厚重的回音,在繁華都市的一隅尋找歷史的足跡。身為廈門“天南鎖鑰”的胡里山炮臺,究竟誕生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中?這個中國洋務運動的產(chǎn)物,在百年的歲月滄桑中,又有著哪些振奮人心的傳奇經(jīng)歷?
天南鎖鑰
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是廈門的主要旅游景點之一。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
胡里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日,竣工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日。工期二年八個月。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zhàn)坪區(qū)、兵營區(qū)和后山區(qū),內(nèi)開砌暗道,筑造護墻、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炮臺墻臺基系用烏樟樹汁、石灰、糯米與泥沙攪拌構筑,堅固異常。炮臺不僅布局合理且火力強大,配備設施齊全。在后山區(qū)的一面石壁上,刻著光緒朱批的五幅奏折,五幅奏折集中的反映了當年胡里山炮臺從“議辦”、“籌辦”、“展辦”、“延辦”到“興工”、“竣工”歷時二十二年的艱難過程。這五幅奏折是胡里山炮臺的一個個轉折點,那鮮紅的印章是它誕生的憑證。
胡里山炮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距白石頭炮臺4500米左右,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正(南)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互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鎖阻擊廈門航道之敵艦;向西可追擊進入廈門港的敵艦,同時可協(xié)助相距5000米左右的磐石炮臺,守住廈門港;向北可支援陸軍陣營等。胡里山炮臺還配備了當時最優(yōu)的裝備,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的克虜伯大炮,威力巨大,成為戰(zhàn)略性炮臺,是主炮臺、指揮臺,被稱為廈門要塞的“天南鎖鑰”。
胡里山炮臺在海岸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勢非常突顯,歷史曾見證了它的雄威。在一次次的保衛(wèi)戰(zhàn)中,胡里山炮臺戰(zhàn)績累累:1928年5月,奉系軍閥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率領“海圻”、“肇和”兩艘突然駛近廈門港,以擴展奉系在南方的勢力。胡里山炮臺立即發(fā)炮阻擊,致使兩艦掉頭逃跑;1937年10月,侵華日軍艦隊在飛機的掩護下進攻廈門,3艘日艦闖入廈門外港,炮擊白石頭、胡里山炮臺和曾厝海軍機場。胡里山炮臺及其它炮臺開炮還擊,克虜伯大炮以每分鐘兩炮的巨大威力,將日軍830噸級的驅逐艦“若竹”號攔腰擊沉,日軍死傷21人。此戰(zhàn)首開中國戰(zhàn)區(qū)擊沉日艦的輝煌戰(zhàn)績;1938年5月,日軍再次進犯廈門,改從東北部的何厝、泥金、五通一帶偷襲登陸,攻下廈門島。胡里山炮臺卻憑借克虜伯大炮及堅固的工事進行抵抗,使日軍久攻不下。
處在十九世紀尾頁的中國在慘遭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后,清政府開展了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胡里山炮臺便是其產(chǎn)物之一。胡里山從明代起就設有炮臺,派兵駐守。1888年9月,光緒帝旨令在廈門要塞地區(qū)建造新式炮臺,因此,胡里山炮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得以興建。
克虜伯大炮
當年名揚海外的兩尊28生克虜伯大炮,現(xiàn)有東炮臺大炮依然保存完好,該炮是1893年德國制造的全鋼炮,口徑280毫米,炮重50噸,炮長13.13米,炮輪規(guī)道直徑7.36米,炮高4.6米,寬5.29米,可360度旋轉,射程可達到16000米。曾幾何時,克虜伯大炮幾乎就是中國海防的代名詞。
德國克虜伯家族從十六世紀開始生產(chǎn)火炮。其生產(chǎn)的大炮曾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后戰(zhàn)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管長11.2米、重44噸,仰角可達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nèi)可穿透65.8公分的鋼板,每分鐘可發(fā)射1—2發(fā)炮彈。庚子之役后,在籌建炮臺的同時,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先后考察了世界各地38家兵工廠,比較了各國工廠制造的大炮,最后購買了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chǎn)的火炮。1893年,兩門克虜伯大炮自德國埃森港由埃森號運至閩江口,最終運抵廈門胡里山炮臺并安裝妥當。
在其后幾個月里,清政府即訂購了82門克虜伯大炮,裝備于北洋水師的“定遠”“鎮(zhèn)遠”“濟遠”“經(jīng)遠”“來遠”“平遠”等艦。在歐洲早已威名赫赫的KRUPP大炮開始一尊接著一尊地飄揚過海運到中國,成為了中國國防的骨干中堅。在廈門的白石、盤石、嶼仔尾、胡里山等四處重要炮臺上都布防有克虜伯大炮。
民國時期,已經(jīng)在中國的國防戰(zhàn)線上服役了幾十年的克虜伯大炮老當益壯,依然活躍在軍閥大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中,八一三淞滬大戰(zhàn)中,吳淞炮臺上的國軍士兵就是操著克虜伯老炮在抗擊日軍,克虜伯大炮質(zhì)量之好可見一斑。
撫今憶昔
穿越胡里山炮臺的“官廳區(qū)”,便是身處榕蔭遮天的“后山區(qū)”。后山區(qū)是當年克虜伯大炮炮彈專門存放藥包、藥囊的庫房。在這里,“紅夷炮”炮陣的雄偉氣勢依然不減當年,透射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在遠離了戰(zhàn)火與硝煙的今天,夕陽下,蜿蜒的長廊似乎顯得有些冷寂,當年制作炮彈的工具,如今已經(jīng)成了制作精巧的工藝品,似乎向世人述說著光陰的嬗變。
炮臺四周圍還零星地擺放著存留下的各類火炮,如克虜伯小炮、“鐵模”鐵炮等。在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的炮臺上,各式古炮也依然保存尚好。這個景點還常有真人演繹清軍日常操練供游人欣賞。想象著炮臺當年旌旗招展、炮聲齊鳴的景象,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
1986年,相關部門在胡里山炮臺前沿增建了“望歸臺”和“盼歸臺”,游客可通過望遠鏡遼望金門所轄的大擔島和二擔島。2000年8月,身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胡里山炮臺被列入了《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近年,炮臺院內(nèi)進行整理,新建了大型壁雕《民族魂》,表現(xiàn)從刀槍入庫到震威奮武、抗擊強敵的歷程,意境深遂。壁雕左側,新設了“戎泉”,頗為新穎。壁雕后面的小園林,綠草如茵,有許多雕塑小品和金虎仙人球,高處建一休閑觀景亭,和諧自然。小園林北部開辟“月光巖”景點,增設“龍泉瀑布”、“一線天”和“胡里山炮臺詩壁”。在戰(zhàn)坪區(qū)上,世人用現(xiàn)代雕塑的修飾給炮臺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身旁是兩門明清古炮,新與舊的結合,恍如令人身處于時空的交錯當中。
胡里山炮臺的經(jīng)歷可謂滄海桑田,卻也給自身贏得了不少榮譽。當年夯筑而成的古城墻,古榕從石壁間破隙而出,盤根錯節(jié),凌空而上。面對著大海的波濤海浪,聆聽著游客們嘈雜的腳步聲,炮臺依然堅守著一份大義凜然的鎮(zhèn)定。曾經(jīng)是閑雜人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軍事要地,如今已成為了游人紛至沓來的名勝古跡。半個多世紀前的隆隆炮聲,雖然已經(jīng)湮沒在驚濤駭浪里,但胡里山炮臺卻以“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海岸炮”的身份,以及曾經(jīng)發(fā)生在它身上的一切,而備受后人的敬重與呵護。
胡里山炮臺克虜伯大炮生平錄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九月,閩浙總督上書建議在福建沿海建造新式炮臺,并購置克虜伯大炮,著重防守福州閩江口和廈門口岸。
光緒十九年(1893年)底,兩門28生克虜伯大炮抵閩江口起頓船廠暫放。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1月,廈門胡里山炮臺竣工。同年,兩門28生克虜伯大炮轉運廈門。
1937年9月,胡里山炮臺克虜伯大炮重創(chuàng)入侵的日本艦隊,擊沉一艘日軍“若竹”型驅逐艦,取得了海上抗戰(zhàn)首捷。
1958年“大躍進”期間,全民大煉鋼鐵,當時廈門鐵工廠以每斤8分錢的生鐵價格購買這兩門克虜伯大炮,用作煉鋼材料。西炮拆完,準備再拆東炮時,幸虧當時市委領導出面制止,東炮才得以保存下來。
2000年4月,經(jīng)有關專家鑒定,國家文物局認為該炮“為世界現(xiàn)存十九世紀制造的最大、完整保存在炮臺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同年8月,上海吉尼斯總部授予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最佳項目獎”。
2000年11月,根據(jù)德國克虜伯歷史檔案館資深博士林登勞、穆特、沃布等博士在全球各地調(diào)查核對證實:克虜伯家族自十八世紀初生產(chǎn)銷售世界各國的各種口徑克虜伯大炮截至2001年底為止,除中國廈門胡里山炮臺僅剩一門280毫米的克虜伯大炮完整保留在其炮臺原址上之外,其他國家的保存率為零。
2002年1月,德國埃森克虜伯歷史檔案館的林登勞博士、穆特博士特地簽署聲明確認:“中國廈門胡里山炮臺保存的克虜伯大炮,是世界上現(xiàn)仍保存在原址的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
2002年夏,德國克虜伯集團的總裁到胡里山炮臺參觀克虜伯大炮。在胡里山炮臺意外地看到其家族生產(chǎn)的克虜伯大炮竟然還完整地被保留在胡里山炮臺,驚喜萬分。當他了解了大炮的生產(chǎn)時間和購買時間、大炮和胡里山炮臺的全部歷史之后,曾提出要用60噸黃金將大炮換回德國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