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開玩笑說:“最近電視、報紙、互聯網,鋪天蓋地有關經濟危機的負面信息,就是一個經濟沒受多少影響的普通人,也要被嚇掉半條命。”雖然有點兒夸張,但絕對不假。可以說,經濟危機考驗著所有人的心理承受力和調節力。
邵杰,應屆畢業生
焦慮和危機感肯定是有的,本來大學生找工作就是難題,今年又遇上經濟危機,大家都擔心2009年畢業時經濟不景氣,找不到工作。之前炒得很熱的“零薪水就業”,我想,以現在這種情況,我是能接受的。畢竟一個蘿卜一個坑,先占住了再說,薪水可以慢慢漲,但如果工作都找不到那就一切空談。
安然,公司職員,工作4年,月薪5000
我們公司做的是實體業務,所以受到的沖擊比較小,暫時還沒出現傳說中的裁員降薪。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來自經濟危機的壓力。舉幾個例子:第一,今年我們部門預定招3個新人,結果來應聘的有200多人。有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零薪水都肯做。領導看了這種狀況也發話了:以后新老職員競爭上崗;第二,我的寶寶快兩歲了,以前奶粉錢沒怎么在意,現在可好,每個月跟老公算計好幾遍,覺得幾百塊錢一桶的奶粉心疼死人;第三,家里的飲食明顯從“葷素搭配”轉向“素食主義”,而我也學著“過商場而不入”。
劉學勤,職業經理人,工作15年,年薪20萬以上
應該說,我本人受到的波及比較小,生活照舊。但公司方面還是看得出影響的。一是穩定員工情緒成了重要問題,雖然公司做出承諾不會裁員,但我發現從金融危機開始,自覺加班的人越來越多,經常晚上十點多還有辦公室未熄燈。我覺得這并不好,這種不必要的加班其實在增加公司資源的耗費,同時也讓員工休息不好,反而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效率,老板并不會開心地看到這些;第二就是公司的項目投資比從前保守了,這是領導層心態的問題。經濟寒冬,每個人都想捂住了兜里的這點兒錢,不可能輕易投資,這是人之常情。
即使我們不是華爾街的倒霉蛋,但是,每一個職場中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經濟危機帶來的壓力,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擔心被裁員或者已經被裁員,生活品質或者是生存條件被威脅,人類最基礎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二、公司內部氣氛變得微妙,同事之間隔閡矛盾增加,原因是每個人都擔心自己會輸給競爭對手從而失去工作,所以阻抗、防范、不合作心理更加嚴重;三、必須接受“比從前干得多,但是拿得少”的現實,容易產生委屈、憤怒、仇恨的情緒。
OK,經濟危機以及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存在了,我們是不是束手就擒,聽候它的發落了呢?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每顆心靈也都有應對危機的天然能力。如果嘗試對以下的方法進行理解并且身體力行,相信你的職場心態會得到很大改善,挺過經濟嚴冬,等到復蘇的春天。
1. 我們無法操控股市,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是否接觸股市的信息。如果你已經被經濟危機搞得神經衰弱,那么建議你近階段少看報紙、電視、網絡,即使要看,也盡量選擇那些好消息。
2. 做一份職業備案,這樣能減少對失業的恐懼。從現在開始,學習一些本行業以外的知識,盡量是實用的、技能型的,即使你日后未必會從事它,但你心里會有這樣一種意識“就算我丟了現在的飯碗,也不會餓死自己”。
3. 開心樂觀地出現在辦公室里,這樣既能帶動周圍氣氛,而且也能讓老板感受到,你是一個讓人如沐春風的員工。在這樣一個壓力巨大的時候,這比加班更能贏得老板的青睞。
4. 如果公司裁員,那么留下的未必比被裁的壓力小。心理學中有一種“幸存者心理”,就是說在一場災難中,幸存的人往往感到內疚。所以,在此要提醒那些看著同事被裁的人:這不是你的錯,不必怨恨自己。
5. 列出幾點經濟危機帶來的好處:比如讓你有了更多空閑時間陪伴家人;比如工作時間少了,你的腰椎病痛減少;再比如你終于可以完成計劃了三年之久的旅行……
我們說,危機所在即出路所在。我們應該相信心靈的抗壓能力,并且在這種壓力下,尋找更好的出路。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正是這場經濟危機讓你重新審視了這個職業是否適合自己,讓你找到了更能激發潛能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