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因害怕承擔后果而放棄選擇,隨波逐流。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每一種選擇都蘊藏著機遇,選擇的結果其實靠自己塑造。
人生無處不選擇。
電影《猜火車》中有一段著名的臺詞:“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鐳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干嗎要做這些?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依稀記得當年聽到這番話時,我心里感到的不安。我覺得生活仿佛張開著一個血盆大口,正在用許多無從選擇的“選擇”吞噬我的生命能量。
無論人生處于什么階段,我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讀哪所大學,學什么專業,到哪所城市,做什么工作,交怎樣的朋友,買哪里的房子……我們隨時面臨著人生旅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岔路口,表面上看來每個路口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意味著我們在行使可貴的自由,在創造僅屬于自己的未來。
可是,選擇有時候卻令我們心情沉重。“握著煙斗思考”的哲學家薩特說,人的自由就是選擇,而我們在選擇的同時必須承擔因之而來的全部責任。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根本無法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合適,因此我們會被這樣的自由嚇住。
比爾·蓋茨說:“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選擇。”這容易使我們賦予每一個選擇以強烈的命運感;有人說,“命運就是你身邊的人”,這使得我們在選擇伴侶時充滿了恐懼感;而俗話又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令我們在做一些決斷的時候舉棋不定;魔法學校的校長對哈利·波特說,“決定你是誰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選擇”,這讓我們在面對所有的岔道時充滿了惶然。我們害怕未知的東西,害怕迷失自己。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人有“逃避自由”的傾向,總是試圖放棄自己的個性,讓自己融入到一種更主流、更市場化、更為多數人所認同的生活中去,以使自己在成為“無名大眾”的同時擺脫孤獨和恐懼,獲得一份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像電影《猜火車》中說的那樣,選擇所有人都選擇的東西——可是,“你別無選擇”其實等于不選擇。
相信很多人在面臨選擇時會產生無措的感覺,甚至會暗暗寄希望于某種超越于自身的渺茫玄虛的東西來替自己做決斷,無論那是偶然還是必然都無所謂,而只想把這份自由心甘情愿地交出去。比如,拋硬幣;比如,求神拜佛;比如,渴望獲得某種來自更高存在的暗示或啟示。我自己也曾經干過不少這樣的傻事,在面對不同選項無從決斷時,常常聽任事態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進行,或者等待外力的介入幫助我下定決心。然后,無論結果如何,我都可以用“被逼無奈”、“不得已”等借口來獲得安慰——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被規定好的,那么我們就無所謂選擇,也無需為選擇的結果承擔責任。這種“不選擇”可以被美化為“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但究其實質卻無非是想要逃避與選擇相伴的責任罷了,是“逃避自由”心理在作怪。薩特說過,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但是毫無疑問,這樣的選擇是最糟糕的一種。正如弗羅姆所說,逃避自由是一種最壞的選擇,因為這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是心理的病態。如果允許我適度地用一下另一位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觀點,逃避選擇、逃避自由、無力做出決斷的人,其實是在無限延宕“同一性危機”,使自己始終處于自我意識的湍流區。而生命,就在消極被動制造的混亂中被空自消耗。
更通俗一點兒說,我們之所以逃避,是因為選擇本身的重要性被不恰當地夸大了。有一些貌似深刻的觀點顯然在誤導我們,如什么“成功不在于機會而在于選擇”、“人生的命運就取決于你一剎那所做的決定”之類。我們的自由意志就這樣被選擇所帶來的可能性后果壓垮了,所以我們寧愿當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可事實上,風險絕不會因為種種延宕和逃避的策略、不會因為自欺欺人的祈禱而減弱,恰恰相反。
但凡面臨什么關口的時候,我也是不斷地提醒自己,無論我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比不做任何選擇要好。我記得多年前讀過溫元凱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說,哪怕我們做出的選擇最終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那至少也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通,知道了自己適合做什么。可是如果什么也不做呢?只會比選擇錯誤更加一無所獲。
我還是相信,無論成功與否,人生并不是策劃或設計出來的,因此沒有必要讓每一個選擇超載,承擔它所不該承擔的心理壓力。近來我讀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的一篇演講,其深諳人生三昧的智慧令我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他肯定選擇的意義,也能體會今天很多人所面臨的選擇困境,但他更著力指出的是:每一種選擇都有自己的機遇。他說,他本來幾乎注定要學醫的,由于陰差陽錯,最終成了一名機械工程師。但其實這兩種選擇并沒有本質差別,每一個選擇中都包含著自身的機遇,都有無限延展的可能性,只看你如何將你所做的選擇進行下去。他建議大家在做選擇時不要過于思前想后,因為選擇的將來是邏輯推斷不出來的,一個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選擇之后如何去挖掘其本身所蘊藏的機遇。
圖/李景山 編輯/張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