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你認為只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結婚;而是要選擇你認為沒有對方你就無法生活的人。
現代社會里,人們的情感壓力越來越大。出軌的,出柜的;不婚的,濫交的;丁克的,超生的……似乎比比皆是。而那個最著名的“圍城”論斷,就像一個預言,一直在情侶和夫妻間徘徊: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進來。
前幾天我迎來了一個22歲的女子。她和男友已近談婚論嫁,但是她現在有嚴重的婚前恐懼。她問我:我想結婚,但是我所有的朋友聽說這個消息后都勸我不要結。她們講的那些婚后爭吵簡直讓我不寒而栗!你說,我該怎么辦?這世上難道就沒什么好夫妻了?
我能夠體會她的心情。實際上,我想年輕男女(同樣也適用于不年輕的男女)都會有這種莫名的恐懼:我們從朋友、親戚乃至電視里聽了太多的婚姻愛情不快了。但是,我告訴她:首先,并非世界上就沒什么好夫妻,我和我先生過得就很不錯。
她聽了有些不快,說:這是特例。我就告訴她:你聽到的那些可怕的事,其實也都是個案。
電視是大眾媒體,如果每天都報喜不報憂,很快就沒有人看。所以愛情肥皂劇里總會以婚姻不幸福作為主題。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們往往喜歡從悲劇中汲取力量,這是人性。就像教訓都是從失敗中取得的一樣。
其實生活里如意與不如意的事各占一半,只是我們會更喜歡去談論那些不如意,就像婚姻和愛情。很多人都在夸夸其談,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對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有所幫助,其實大多數時候這種出于善意的舉措卻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她點頭承認了人際關系上的疏漏以后,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不結婚,是不是就沒這些煩惱了?
我問她所謂的不結婚,是指不領證,還是指不交男朋友?她說,不領證。
現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看淡那張小紅紙。的確,它的作用在生活里越來越小。兩個人只要生活在一起,總是會產生種種糾紛。所以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在于領不領證,而是如何讓自己與另一半的感覺合拍。
那我怎么知道是否合拍?我不接受婚前同居。可不結婚我們就不會住在一起,不住在一起我就不知道我們是否適合結婚。這個結婚對象的標準也太難為人了吧,她緊接著提出疑問。
很好,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我知道所有問題的起因都集中在此:他(她)究竟是不是個好的結婚對象?
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合適的結婚對象,最重要的不是同居于否——盡管同居時可能會因此而發現一些雙方個性上的問題。重要的在于:你是不是離了他(她)就過不了?
不要輕易決定放棄。不婚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如果保持單身,那么消極沮喪的情緒很有可能通過別的方式來表現。畢竟婚姻關系、戀愛關系可以提供一個人極大的心理支持和救助。
曾經有段話讓我印象頗深:不要和你認為只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結婚,而是要選擇你認為沒有他(她)你就無法生活的人。即使這樣的人從來沒有出現,也必須堅持你的看法。
其實很多人在選擇愛侶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通常都表現為把對方想得太好。人們慣于使自己停留在“安逸區”之內,所以會情不自禁地美化愛侶——換一個人總是新開始,會有風險。美化,通常都是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標準強加給對方。例如說“愛干凈”、“勤勞”、“有擔當”等等。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導致他們對對方的期許不同。但多半時候,這些期許會落空——世上從沒有一個十全十美如你想象中的人。
所以話題又繞回來了。增加了解,降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是婚前乃至婚后都要做的攻克。對于那位22歲的來訪者,我的建議也同樣如此——已經聽了那么多的勸誡,提前知道了婚姻不是萬能藥,為什么不嘗試加深雙方的了解,充分發揮愛情的潛力呢?
圖/陳明貴 編輯/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