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摸是情人間最動聽的語言,是父母與孩子最深的羈絆。卻有誰知道,它背后卻隱藏著哺乳動物最深的情緒、心理反應。
小猴子嘻嘻和哈哈是親兄弟。
嘻嘻每天早上一睜眼開始哭,它肚子餓了。不過媽媽在很遠的地方,它只得從自己的小床上爬下去,跳到媽媽身上,找尋奶水。
只是媽媽太瘦了,身體也不好。雖然奶水充足,但是身上冷冰冰的硌得難受。嘻嘻像完成任務似的填飽肚子,飛快地跳下媽媽的身子,重新縮回自己的小窩里。
這時忽然有個不速之客闖進來。它方頭方腦的,眼睛里冒著紅光,嘴里還不停地發出“滴滴”的聲音。這可把小嘻嘻嚇了個半死。它從被子里躥了出來,亂蹦亂跳,最后縮在了一個角落里,眼睛里全是恐懼,瑟瑟發抖。
哈哈住在另一間房子里,由另一個媽媽喂養。每天哈哈最愛干的事就是膩在媽媽身邊。在它小小的心里,媽媽就是整個世界。就算吃飽了,它也喜歡待在媽媽身邊。
那個不速之客同樣也闖進了哈哈的房間,嚇了哈哈一跳。它三步兩步地躥到媽媽背后,只探出個小腦袋瓜,看著這個眼冒紅光的怪物。不過過了一會兒,它發現這個怪物除了嘴里會怪叫以外,似乎沒什么威脅。它壯著膽子湊上去用小爪子捅了捅怪物。
沒反應。
又捅了捅,還是沒反應。
哦,原來只是個玩具而已。沒過多久,哈哈就發現了不速之客的真面目,和它大玩兒特玩兒了起來。
為什么一奶同胞的嘻嘻和哈哈有這么大區別?其實根源就在兩個不同的媽媽身上。
這兩個媽媽其實都不是真媽媽——它們的真媽媽還在叢林里哩。這兩個媽媽只是心理學家做的道具:嘻嘻的媽媽是用鐵絲做的,而哈哈的媽媽則是用絨布做的。
最開始做實驗的時候,心理學家把嘻嘻和哈哈放在一起。它們在屋子里擺了兩個相同大小的母猴子模型,身上都掛上奶瓶。結果發現嘻嘻和哈哈只去布娃娃媽媽身上喝奶,鐵絲媽媽他們從來不碰。
于是實驗者就把布娃娃身上的奶瓶取走,心想:這樣你們總要去鐵絲媽媽身上喝奶了吧。喝得多了自然熟了,到時候你們就會習慣鐵絲媽媽了。
可誰知嘻嘻和哈哈就好像和實驗者作對似的。它們只在肚子餓的時候去鐵絲媽媽身上喝奶,等到喝完就不約而同地跑回布娃娃媽媽身上去。
實驗者再次出動,這次他們把嘻嘻哈哈分開。嘻嘻平時只和鐵絲媽媽在一塊兒,哈哈卻和布娃娃媽媽住一起。于是就出現了開頭那一幕:面對驚嚇,嘻嘻手足無措,而哈哈則好得多。
于是實驗者發現:小猴子的依戀不在于奶水,而在于有沒有柔軟、溫暖的接觸。對于那些有接觸的小猴子,它們的生活習性好很多。但就算是最柔軟的布娃娃,也比不上真正的母猴子。所有由“代理媽媽”喂養出來的小猴子無論是心理的成熟度、穩定度還是身體的健康狀況,都不如普通小猴那么高。它們缺乏協調性,膽小怕事,攻擊性強,性欲淡漠。
這個試驗是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在1958年時所做的。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可這種凝固在哺乳動物天性里的習慣還是沒什么變化。
其實不止哺乳動物。所有的溫血動物都有這種渴望被撫摸的天性。如果缺乏撫摸,他們就會患上一種被稱為“皮膚饑餓癥”的心理疾患。如果是小孩子得了這種病,常常會咬手指、啃玩具,焦躁不安。情況比較嚴重的則會和小朋友打架。而如果是成人得了這種病,則易怒、暴躁,性關系混亂。
這種種表現,其實背后都體現著肌膚對撫摸的渴望。在長期的人類進化史中,肌膚接觸一直是人類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諸多情感都是通過撫摸來完成的。不光是嬰兒和小孩,就連成人也同樣需要撫摸。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成年人面對著沉重生活和工作壓力。無論他們的外表多么強悍,其實隱藏在身體里的仍然是一顆需要呵護的心靈。這個心理學實驗,正是反映了這樣一個道理。
在馬斯洛的個人需要五層次理論中,愛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愛在生活里如何得以體現?言語上的愛,行動上的愛缺一不可。而撫摸,則是表達愛的一種手段。當撫摸脫離了功利和性的目的時,對方可以從中感覺到善意,進而緩解自身的“皮膚饑餓”。
工作上,有時候可以拍拍你伙伴的肩膀,他會從中感覺到你對他的支持和鼓勵;
朋友間,偶爾的摟摟抱抱更顯得兩人親密無間,可以給對方信心和力量;
對待你的愛人,你可以輕輕摸摸他的手,告訴他你有多看重他,對他的感情有多深;
你的父母可能已經老邁。這時一個久違的擁抱將帶起多少遺忘的記憶。當你輕輕按摩他們肩頭的時候,一股看不見的能量會在你們中間流動。
用愛,給我們的肌膚補點兒水。
編輯/蘆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