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則、無拘無束地玩
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又到了,每年都要在這個時候說點什么特別的話。這期的特別策劃——《快樂六一,解讀快樂密碼》請了不同領域的幾位“大家”和成功人士談他們對快樂的理解,對自己兒時溢滿快樂的回憶,對今天的孩子快樂缺失的遺憾,讓我們這些兒時經歷差不多的人,有一種深深的同感。
碰巧又看到《環球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說:數據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以后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環境?!白杂赏嫠!?,對于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都至關重要;如果幼年時“沒有玩夠”,社交、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有研究認為,如果孩子沒有盡情玩耍,后果將不堪設想。
那么,什么叫做“沒有規則、無拘無束地玩”?《動物玩耍的起源》一書的作者布格哈特花了18年的時間,對動物進行了仔細的觀察,進而給玩耍作了定義:重復的、自愿的、在輕松的情境下產生的行為。他特別強調,玩耍并沒有什么顯著功能,也就是說,玩耍本身沒有明確目的。但是,這種沒有組織、富有想象的玩耍對于正在發育的大腦既是一種樂趣,也最具挑戰性。
不讓孩子玩?哪個家長都不會這樣做;但沒有規則、無拘無束地玩可能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認同和把握的。我們總是希望玩耍更有價值,效率更高,效果更明顯。于是,我們會更多地設計玩耍、制定規則、確保安全。這種保護孩子的想法很正常,但他們長大后,可能會難以應付預料之外的復雜世界;而如果一個孩子曾經盡情地自由玩耍,他長大后更可能自如應對不可預期的社會環境。
無論從理論研究的結果還是從文章中的幾位“大家”的兒時經歷看,小時候會玩,甚至玩得都點兒“出邊”的人,不但沒有影響他以后的學業和事業,還不斷給他們今天當企業家、作家、專家輸送著養料,相信也是他們一生快樂面對生活的重要底色。
文章來源于:《父母必讀》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