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上關于學生興趣與自學能力的培養
陳居明
摘要:誘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是歷史課堂的任務之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體現啟發、指導學生是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學習興趣 自學能力
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主動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誘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前提。學生對學科產生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老師的敬佩和信任程度。首先從關心學生出發,尊重學生,充分發揮教學的民主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安全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注重編導程序,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用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活躍的課堂氣氛是誘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要把學生擺在主體位置上,學生通過讀書自己發現疑難問題,充分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答案。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改變為討論探究,積極性高,興趣濃厚。
3.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如:開展課外自學活動;開展“智慧星”活動;開展構建知識體系的競賽活動;開展歷史故事演講、抓鬮回答問題等。
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之后,教師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從學習方法上對學生加以指導。從而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1指導學生讀書。讀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也是自學能力培養的首要環節。學生開始對讀歷史書感到不習慣,在教學中針對歷史內容,編制自學提綱,讓學生根據提綱去讀書。要求學生“四動”,即動眼緞看,對課本內容、每句話、每個注釋、每個插圖仔細閱讀;動手劃線,抓住關鍵黼,重點語句并劃上相應的記號;動口默讀。對于文字敘述較多的內容要仔細讀,達到理解其含義的目的,弄清來龍去脈;動腦思考,對教材內容多問幾個為什么,探究解決的辦法。
2指導學生預習。預習是學習新知的基礎,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必要環第。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搞好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從“預習內容”“知識要點”“內容提要”“作業練習”“疑難問題”等欄目做好自學筆記,教師每周進行檢查評比。
3指導學生探究。探究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關鍵。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首先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人手,激勵學生勇于實踐、探究。其次從探究的方法上指導,主要是遷移法:讓學生學會用已掌握的有關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4指導學生質疑。質疑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充分體現。學生自己在學習探索中,難免有些疑難問題,但往往不會或不敢質疑問難,需要教師加以指導,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對于敢于質疑問難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當學生敢于質疑后。再指導學生緊扣教學內容準確質疑,從而避免質疑的盲目性和“跑野馬”的現象。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開闊學生的思路,以引導學生的思索和爭論。一是恰當地提出思考的問題。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二是學生在學習中質疑提出問題,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適當點撥,讓學生通過小組集體討論尋求答案,學生在討論中對于有些問題,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時在課堂上發生爭論,通過爭論,以理服人,最終使全班學生知其所以然。
對于各類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加以分析,有的則要稍加解釋;有的需要舉例說明;有的只需要啟發思路;有的需要教給方法引導他們分析等。因此,在教學中,不搞“一刀切”“齊步走“,采用個別輔導的方法,培優輔差。通過學生興趣的提高。各種能力如閱讀課本的時間速度、解析材料的能力角度、解答問題的概括創新、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都有明顯的進步,體現著新課程改革的巨大活力。
淺談體育專業零起點考生的培養
馬良義
對起步較晚的體育專業零起點考生的訓練,只要能夠做到:恰當地處理好文化課學習與技術科訓練的關系,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合理安排好訓練內容、手段以及運動負荷和強度。經過半年多一些的認真訓練,體育零起點考生還是很有希望通過體育專業考試的。
一、做好選材關,是提高體育專業高考生上線率的基礎
體育專業零起點考生,基本都是從高三上學期開始訓練的,他們學習任務重,訓練時間較短。專項能力相對較差。高校錄取體育專業生既要看專業考試分數,又要看文化考試分數。只有兩項都上了線才會被錄取。而選材是做好體育訓練工作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在選材時一定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該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體育運動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賦,這樣的學生訓練成績才會容易提高。第二,該生的文化成績一定要處于中等以上水平,總分應該在400分以上,最好是理科方面的成績突出,這樣才不至于專業上線后因為文化成績沒有達到要求而上不了線。我們在組隊選材時的做法是:文化科成績參考其高二的學年考試成績,而體育基礎則通過測驗來獲得。測驗項目就是高考測試項目。
二、處理好文化學習與體育訓練的關系
雖然從理論上講,體育訓練有助于學習,但在現實中很多學生的成績受到影響,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態度不夠端正,目標不夠明確,對自己的學習放松了要求,我們要經常性的督促,并制定相應的制度。來強化他們對學習與訓練關系的正確認識,對已經培養出興趣的學生,要使他們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興趣得到更好、更高的發展,就需要在好的高一級學校繼續努力。而學習成績上不去,—切枉然。體育老師還須密切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聯系,主動配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抓緊文化課學習,做到訓練學習兩不誤。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合理安排各階段的訓練內容、手段、運動負荷和強度
體育零起點考生的訓練時間是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訓練時間6個月,在這6個月里可分為兩個周期,準備期和競賽期,每個周期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圍繞一次重大考試,形成一個競技狀態高峰。
準備期第一階段:9-11月份,學生剛參加訓練,身體素質機能水平參差不齊,普遍較低,此階段要注意加強柔韌協調素質、靈敏素質及一般力量的訓練,掌握正確的跑、投技術。此階段訓練要注意做到訓練強度量由小到大,動作難度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安排練習。
1 力量訓練應以一般力量為主,進行輕重量多組次的練習,重視完成動作的速度和質量,要把速度意識貫徹到每個訓練環節、每個技術動作中去。
2 100米跑項目訓練應以發展最高速度能力為主,反復練習:30米、50米行進間跑,強調注意放松的80米、150米快速跑,50米下坡加20米平跑的技術體會跑。培養自然、放松、省力的途中跑技術。
3 鉛球項目訓練應當以輕器械的投擲動作練習為主,學會原地推鉛球的技術,建立正確的投擲概念,養成用力連貫、快速、一致的投擲習慣。
準備期第二階段:11-1月份,此階段正值冬訓時期,在保持上個階段訓練的基礎上,要圍繞考試項目所需的身體素質,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手段開展練習,并逐漸向專項所需機能發展,使專項身體素質的提高向專項競技能力轉化。同時,每周的訓練要堅持安排一定的有氧耐力訓練,提高有氧水平。確保身體在訓練的后續階段能夠承受較大的無氧做功負荷。從而為大強度的專項訓練打好基礎。適應性原則告訴我們:有機體承受一定的負荷后,會出現“機能節省化”現象。所以只有通過不斷加大負荷的辦法,對考生機體施加盡可能強烈的,甚至是極限的刺激,使考生機體不斷獲得新的適應,才能不斷地、有效地提高考生的運動機能水平。在專項練習前可安排100米跑或力量訓練,專項練習后可安排鉛球技術訓練。100米跑項目的訓練,可多安排50-80米距離的上坡跑或拖重物跑,增強學生的伸肌力量,提高學生的步幅能力。鉛球項目的練習,可采用超重量和標準重量交替進行練習,既發展學生的投擲力量,又保證技術動作不走樣。力量訓練應以少次數大重量為主,不斷提高學生的承受負荷能力。
競賽期第一階段:1-2月份,此階段要廣泛采用接近考試要求的測試練習和專項練習。突出訓練強度。改進技術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和技術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技術科考試做好專門的準備,把準備期打下的訓練基礎轉化為考試所需的專門能力,著重提高專項素質、專項技術、專項心理、專項考試等能力。競賽期第一階段,每周安排7天訓練,按考試要求實行周考、進行周考的好處有:①吸時了解、掌握考生的競技狀態,以便及時調整訓練計劃;②提高考生應對考試所必須有的戰術能力、考試能力、適應能力,逐步形成對考試的良好心理準備。本階段訓練的重點是提高專項能力,因此,在安排訓練時,對專項訓練的比例應有所側重,主攻專項技術,不斷提高要求。
競賽期第二階段:考前兩周的訓練,此階段的任務是保證考生以最佳的競技狀態參加考試,不宜安排過大的運動量和強度,盡力避免傷病事故的發生,叮囑考生注意飲食和營養,多吃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吃飯、蔬菜、水果,促進糖儲備,少吃鹽及酸性食物,力求使考生在考試的2到3天期間處于最佳競技狀態。為考試做好心理和技能的一切準備。
工作七八年來,我為高校輸送了大批體育人才,更有部分學生考入北京體育大學等名校。回首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覺得有不少東西值得積累與總結。以上是自己多年教學與訓練的一點經驗,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