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床養豬法是針對我國養豬業生產特點,充分考慮到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適度規模生產而設計的一種養殖方法。鑒于此法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其他現代科學技術進行集約化管理,具有綜合開發利用資源、物種配置多樣化、高產、優質、無污染,且又順應生豬福利需求等特點,因而又被稱為自然養豬法或生態養豬法。2008年,在長春市召開的全國自然養豬法示范推廣經驗交流會上,國家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程金根談道:“雖然我國的自然養豬法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前景十分看好。”目前此項新技術已在山東、河南、河北、吉林、福建、遼寧、江蘇、山西等省推廣,從而帶動全國出現了自然養豬法的熱潮。
發酵床養豬法的技術核心是以質優價惠的菌種作發酵劑,為豬設置“發酵床”,即豬圈地面上1/3面積是水泥地面,2/3是發酵床(也可以全部為發酵床)。發酵床用外源微生物、豬糞便(靠自排)、秸稈、鋸末和稻殼等做墊料建立原生態的好氧發酵環境,豬在發酵床墊料上生長,排泄的糞尿被發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糞尿可以免于清理,沒有臭味,對環境沒有污染。同時,發酵床可保障生豬福利。行為學的研究證實,用發酵床養豬,生豬是快
樂的,養出來的豬只健康活潑,肉質好,農民養豬也不再受累了。
發酵床養豬法產生的效應
據江蘇富騰農康公司總經理楊國英和山西原平孫所龍等養豬戶的親身體驗,發酵床養豬技術的優點可概括為“三省”、“二提”、“一增”、“零排放”。“三省”,即節省用水75%~90%,節省精飼料10%~15%,節省勞力30%~50%。“兩提”,即提高了豬群抗病能力,減少生豬疾病的發生;提高了豬肉品質,無藥物殘留,是綠色食品。“一增”即增加養豬效益,每頭生豬增收節支約90元。“零排放”,即豬場內外無臭味,氨氣含量顯著降低,養殖環節消納污染物,無糞污排出。山東省臨邑縣養豬大戶趙世昌補充說:“發酵床養豬能省地,即豬場無須再建沼氣池、污水池、糞場等糞便污水消納設施。使用發酵床可以增加養殖密度,每50平方米的發酵床能容納40頭肥豬,比傳統養豬法節約豬舍用地2/3。”他算了一筆賬:每頭生豬節約用料、用水、用電、用煤約50元,節約獸藥、疫苗費用大約10元,節約勞動力成本大約20元,增加銷售收入約40元,增收節支可達120元。1年出欄生豬800余頭,比傳統養殖法縮短了10天時間,少用飼料2萬多千克,光料錢就省下5萬多元,廢棄的墊料還是優質生物有機肥,促進作物增產。總之,發酵床養豬,棚溫適度,提供菌體蛋白與微量元素,豬長得挺快;豬不斷地拱菌,懶豬變勤豬,提升了豬肉品質;這種菌還及時轉化豬的糞便,真正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凈化了豬的生長環境。在當前背景下,發酵床養豬法不論是在解決養豬環境污染、養殖效益方面,還是在質量安全方面都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發酵床養豬法該如何操作
一、準備好豬圈場地
此養豬模式對場所無特殊要求,一般只要通風采光良好,呈東西走向,坐北朝南,南北可以敞開(冬季另加保溫塑料膜),北側建自動喂食槽,南側設自動飲水器,保證舍內無臭無蠅。發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兩種。地下式發酵床要求在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若用專業公司提供的菌種,因其菌種活動力強,其深度只需50厘米左右),填滿有機墊料,將豬放入。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以在地面上砌成地面式發酵床,但要砌一定深度,以便填入有機墊料養豬。
二、選擇優質發酵菌種
在制備發酵床中菌種功能是關鍵,其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豬舍糞尿的降解效率。如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可以自行采集微生物菌種(如從落葉多、腐殖質多的闊葉樹林或竹林里均可采集到有益的土壤菌,活性好的土壤菌可以由人工培養、擴繁成純度高的微生物菌群),但難度較大。最保險也最方便省事的辦法是向專業廠商購買發酵菌種,但要注意選用知名品牌或廠商的優質產品。至于菌種用量,一般微生物發酵菌種是2千克/平方米,折合成每立方米2千克;而專業菌種因有效活菌含量高,則添加量較少,為每平方米0.3千克。發酵層水分調至50%~60%即可。其判斷辦法為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為宜。
三、鋪設墊料層
⒈墊料層組成主要成分為鋸末、木屑或切短鍘碎的秸稈、土和少量粗鹽,鋸末或木屑約占墊料總重的90%。
⒉墊料層厚度一般發酵床中墊料的總厚度為50~100厘米。若鋸末來源不足,可先鋪20~30厘米厚碎秸或30厘米的稻殼,然后再鋪木屑。
⒊混料將微生物發酵菌種、木屑、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有條件的還可加入少量的米糠、酒糟等,使水分含量達到50%~60%,經1周左右即可開始發酵,20天至1個月后,豬舍床底層進入自然繁殖狀態,中部形成白色的菌絲,溫度可達到50~60℃或更高,不過表層溫度僅在25~30℃,適于豬(除哺乳仔豬外)生存,墊料可常年不換。
⒋活性劑(如氨基酸液、EM菌劑)、食鹽等的使用視不同的發酵菌種而定,如自行培養繁殖的菌種,因其活力較差,應予添加;反之,專業菌種一般不需使用活性劑。
四、把好日常管理關
⒈控制豬的飼養密度若單位面積飼養的頭數過多,床的發酵速度就會降低,豬糞尿不能迅速降解、消化。一般以每頭豬占床面積1.2平方米左右為宜。
⒉事先要徹底驅除豬體內的寄生蟲。
⒊密切注意微生物菌種的活性自行采集的非專業菌種要加入活性劑進行調節,以保證發酵的正常進行;而專業菌種則毋須添加。此外,若舍中木屑變薄變少時,應適當補充墊料及發酵菌種和活性劑溶液。
⒋控制飼喂量為促使豬只積極拱翻床面物料,利于墊料發酵和獲得營養,人工飼喂量應控制在正常量的80%,即喂八成飽。
⒌常查墊料面濕度墊料濕度過低,不利于提高豬的抗病力,舍內也容易漂浮灰塵;濕度過高,會使病原體易于繁殖,也會降低豬舍建筑結構和設備壽命。因此中心發酵層的含水量應控制在50%~60%。水分過大可打開豬舍通風口,利用空氣流動調節濕度,或添加鋸末降低濕度;過干時,則進行噴水(或活性劑)調節。
⒍炎熱天氣時的處理在夏季(尤其南方地區),當舍內溫度和相對濕度偏高且難以降低時,應結合排濕降溫,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調低墊料厚度,保持在60厘米左右,但不得低于50厘米;二是墊料區不進行翻耙作業,不用將糞便均勻撒開,讓其自然形成一個糞尿排泄區,也可將過多的糞便向后堆積成小丘(高1.0~1.5米)或就地挖坑埋入,保持此區發酵高溫。其他區域則由于缺乏發酵營養源,其發酵率得以抑制,墊料表面便自然涼爽了。如此循環操作,持續管理,可保證生豬安全越夏。此外,發酵床養豬應避免使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發酵床的發酵率和豬肉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