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山西省第一大農作物。以增密為核心的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的創建和應用,有助于破解我省玉米單產低水平徘徊的難題——
山西省處于世界三大玉米黃金生產帶,光、熱、雨等自然資源與玉米生長發育同步。然而,玉米單產多年來卻一直在350千克/畝左右的水平徘徊。旱地面積占到全省耕地總面積近80%,旱地玉米在全省玉米生產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抓住旱地玉米就抓住了山西玉米的“大頭”。以增密為核心,創新集成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破解了山西省大面積旱地玉米增產難題。
如何破解山西玉米單產上不去的難題?省農科院旱農中心充分借鑒國內外玉米的高產經驗,針對現階段山西玉米生產的現狀以及制約玉米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以增密為核心”的觀點。“以增密為核心”,決不是簡單的一“密”了之,而是必須輔之以相應的配套技術措施。要因地制宜進行創新集成,根據不同生態區降水、光照等特點,選擇確定栽培措施的優先序,依生態條件的差別進行不同模式的組裝配套,以此來大幅提升集成效應。
目前,我國已引進和培育出先玉335、鄭單958、大豐26、強盛16等一批耐密優良玉米品種;而玉米增密技術模式又容易推廣普及。正是建立在這兩點的基礎上,使得山西省大面積推廣玉米以增密為核心的種植技術模式成為可能。
為了探索建立起一套具有山西特色的玉米高產技術體系,省農科院旱農中心依托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山西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緊密結合我省玉米生產實際,將“以增密為核心的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列為該專項的重要內容。
項目實施以來,項目組在長子、壺關、陽曲、安澤4縣多個玉米生態類型區開展了耐密品種篩選、沃土與配方施肥、密度與種植方式試驗、化控抗倒、保護性耕作、化學除草等全方位的技術研究,創新集成了東南部平川旱地玉米“一增一減三改”抗旱高產栽培技術、東南部丘陵旱地玉米“一增一蓋三改”抗旱高產栽培技術、晉南夏播玉米“一增五改”節水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山西冷涼區中早熟旱地玉米“一增一早三改”節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模式,形成了針對山西不同生態類型及條件的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體系。
在試驗的同時,還進行了大面積連片示范,2008年在玉米生育期降水量明顯少于往年的情況下,長子縣谷村50.1畝連片示范的旱地玉米,平均畝產1 058.9千克,其中一塊3.5畝,平均畝產高達1 162.5千克。壺關縣小山南村28.1畝連片示范田平均畝產1 006.4千克。安澤縣20畝連片旱地玉米示范田平均畝產929.0千克。
山西省晉東南地區玉米播種面積420萬畝,全部是旱地。如果420萬畝玉米全部采用以增密為核心的旱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保守講按每畝增加100千克計,每年將增加玉米產量4.2億千克,價值近6億元。全省2008年玉米播種面積已達2 068萬畝,其中多數是旱地。如果能因地制宜科學推廣應用這項技術,對于順利實現全省玉米豐產增糧計劃,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糧食安全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