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都市報因為生存競爭而變得媚俗和浮躁的時候,當媒體人把“經營額”、“發行量”這些硬指標掛在嘴邊的時候,《重慶晚報》卻堅持綠色新聞、服務民生的追求,提出打造“責任傳媒”的口號,擔當著對社會、民眾、讀者的責任。在外界看來,都市報競爭激烈、市場決定生存的今天,過多的談責任是一種“奢侈”,更是一種嘩眾取寵的“矯情”。但在晚報人心里,責任是對讀者的承諾,是對重慶這座城市的承諾。
從1985年的那個春天,《重慶晚報》創刊伊始就以“責任”承諾讀者,希望能夠“化作報春燕,飛入百姓家”。

責任媒體,貴在堅守。24年來,晚報人依然堅守承諾,保持著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一種理性的新聞觀,一種能提供持正、穩健判斷的能力,維持著媒體的公信力。無論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期,還是已經成長為都市主流大報的今天,“責任”兩字薪火相傳!
打造“責任傳媒”是重慶晚報永恒的理念,關注民生、情系讀者是晚報不變的主流追求。重慶晚報拒絕浮躁、立足長遠,還原一份真實,創造一份感動。
——重慶晚報總編輯 石剛
“做一個忠實的歷史記錄者和良知守望者。”
在總編輯石剛親筆所書的《重慶晚報2008品牌價值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情感叫責任”,這是重慶晚報對社會沉甸甸的責任和承諾。24年,一路走來,《重慶晚報》堅守住了這份承諾。
當時間回到24年前,1985年,重慶晚報創刊。創刊初期就提出了要辦一份面向市民、反映民眾呼聲的報紙。當時只有《重慶日報》黨報一家獨大,《重慶晚報》則充當著都市報的角色,并適時喊出了“愿做報春燕,飛入百姓家”貼心的辦報理念,迅速贏得了讀者的心。“那時候的晚報,既保留了黨報的權威性,又以輕松的新聞閱讀受到了讀者的歡迎”總編輯石剛告訴記者。之后的十多年里,在輕松的競爭氛圍中,晚報堅持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將大批讀者牢牢吸引在自己周圍。
然而,競爭還是很快到來了,激烈而殘酷。
1995年重慶晨報創刊,1997年重慶商報創刊,2004年重慶時報創刊,中國都市報應時而起。重慶報業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爭奪新聞源、發行量、廣告經營……一時間,過度炒作的社會新聞成為爭奪讀者眼球的主打內容。一些都市報靠對社會新聞炒作取得了一定市場效果,在市場上對重慶晚報造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是和其他都市報一樣用低俗的新聞迎合部分讀者還是堅守負責地報道真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責任”是否太沉重,是否可以讓晚報繼續穩居主流媒體的行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晚報隊伍中有了不同聲音,現實壓力讓晚報面臨艱難的選擇。“在這么大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時候也會犯錯,也會有產生急躁情緒的時候。”重慶晚報總編輯石剛告訴記者,“我們開始思考,難道晚報真的老了,真的不受讀者歡迎了嗎?”正當晚報上下艱難的做出抉擇的時候,一次讀者問卷則讓石剛和他的部下堅定了信心。
2002年,晚報進行了一次市場調查。調查中“你喜歡閱讀重慶晚報的原因”一欄,讀者選擇最多的是“內容真實”、“親和力強”。不少讀者在調查中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晚報和我們相伴了十多年,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千萬不能也做成少兒不宜的報紙啊!
讀者的回饋讓晚報所有人震動。讀者喜愛晚報最根本的原因是相信它真實的聲音,是因為讀者對晚報的信任。“晚報在競爭中要創新改革,但媒體的社會責任必須堅守。”石剛說,“所以,我們要做一份對社會、對讀者有責任的媒體”。
正是出自于媒體本能的社會責任,重慶晚報做出了《重走長征路》、《一座城市與一場戰爭》的主題策劃;寫出了《山村教師下井挖煤資助貧困生》、《山洪襲來 農民舍親勇救鄰家女》、《一個八歲女孩撐起一個家》等感人的新聞故事;創立了重慶晚報愛心慈善基金;舉辦了“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周末廣場音樂會”、“共建和諧社區”等系列活動。將責任轉換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
事實證明,重慶晚報的抉擇是對的。雖然堅持著新聞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的原則,雖然在新聞采編上堅持事實第一,客觀公正。但晚報并沒有失去讀者、失去廣告客戶,反而在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中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得到了提升,牢牢占據著主流媒體的強勢地位。
2004年,重慶晚報提出了“城市主流、責任傳媒”的口號。將“責任”明確地寫入了辦刊理念;2009年,又提出“責任媒體、民生立報”,將晚報的社會責任更加細化,堅定了做社會具有責任和社會公信力的主流媒體的道路。
正如創刊18周年紀念特刊上所說,“理性和思考是讀者對我們的期望。它需要我們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而深刻的判斷力。浮泛的、獵奇的新聞理念,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辦報行為都為我們所不取。審慎理性不代表沒有血性,智慧的聲音勝過聲嘶力竭的吶喊,在規則和秩序中前行也許不如在打殺奔突中惹眼,但魯莽不是英勇,嘩眾未必能夠取寵。我們和這個城市一起成長、見證、記錄、參與。”

“巷子記者”這支滿載榮譽的隊伍,是《重慶晚報》踐行自己對“責任”承諾的最好注腳。
——重慶晚報總編輯石剛
在重慶晚報辦公樓層的墻壁上掛著一張大幅照片,16名年輕人綻露出陽光般的笑臉。他們就是被稱作“巷子記者”,獲得過眾多榮譽的社區新聞部團隊。
2000年以后,是重慶報業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中國都市報的價值觀出現了分水嶺。為了市場競爭,一些都市報過多的去追求兇殺、獵奇等所謂“紅黃灰”新聞來迎合部分讀者的需求。而重慶晚報卻沒有靠“紅黃灰”的噱頭來媚俗讀者,而是“獨辟峭徑”從社區新聞入手,力求更加貼近民生。
2007年,重慶晚報將社會新聞細化分為都市新聞、社區新聞、法制新聞、服務新聞幾大部分。重點打造社區新聞版塊。他們對社區新聞的定義是:市民身邊發生或與市民生活相關的事件或信息的報道,與傳統社會新聞的區別是內容不以突發事件災害事件治安案件為主,而是主要反映百姓鄰里之間的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社區將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一個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執行總編輯姜春勇告訴記者。
在社區部一共16名記者,平均年齡二十多歲,其中七八位都是2006年才進報社的大學生。但是,正是靠著年輕的沖勁和晚報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責任感,社區新聞版啟動后的一批報道《生日蛋糕 一個貧困小學生的夢想》(一個貧困小孩為給婆婆買生日蛋糕苦苦存錢的故事)、《一生好人 外科專家遺囑向病人致歉》(一個外科醫生一生為病人服務的事跡)等,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反響超出了晚報人的意料。很多讀者來信說“你們的報道讓我看到人間的美好”,“他遭遇這么大的困難還能頑強生活,為什么我們不能呢?”還有讀者把每篇故事裝訂成冊用來教育孩子。在晚報的網站里,每天都有很多讀者為這些人物所感動的大量留言,還有很多讀者紛紛幫助報道的人物。
“有些記者甚至在自己負責的社區內租房,以便更好地深入社區,挖掘普通人真實的生活。這些社區記者如蜜蜂采蜜一般,一年到頭奔波在街頭巷尾,有時會為一條邊欄稿件勞作一兩天,但是,他們是離市民最近的記者,他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通過社區新聞的采寫,對青年記者鍛煉很大,提高很快。為此報社規定以后凡進入本報的大學生都要從社區記者做起。”總編輯石剛介紹說。
廖偉原來是社區新聞部的主任,也是社區新聞部成立時候的“元老”之一。如今已經是編輯部主任的他,談起社區新聞部依然很自豪:“社區新聞部里的記者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每天跑社區跟居民近距離的接觸,能了解到他們想什么。現在,我們的‘巷子記者’得到了社區的認可,一些記者還在社區任職,干的還不錯呢。”
社區新聞的開掘,《重慶晚報》嘗到“甜頭”,搞好社區新聞既保證了內容健康格調清新,也增強了可讀性、接近性,爭取到了讀者,改變了采編人員中存在的社會新聞才有賣點的觀念。同時,也給重慶晚報帶來了眾多的榮譽。
2008年1月,中央“三教辦”對重慶晚報打造“巷子記者”,踐行“三貼近”的做法給以肯定,并向全國發簡報。

2008年3月,中央“三教辦”在重慶舉辦的全國“關注民生 共建和諧”新聞研討會,重慶晚報打造“巷子記者”經驗受到中宣部表揚,并做主題發言。經驗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2006-2008年連續三年,重慶晚報的社區新聞在重慶市好新聞評選和全國新聞獎評選中獲得各種榮譽。“新聞故事”欄目,是重慶市唯一的中國新聞獎獲獎欄目。
“巷子記者”獲得的榮譽不僅是對社區新聞的認可,更是對重慶晚報在社會責任方面做出成績的一種認可”,執行總編輯姜春勇告訴記者。
作為一張負責任的主流大報,除了追求新聞公信力和傳播先進文化外,還應該在扶危濟困上有所作為。
——重慶晚報總編輯 石剛
在市民劉坤龍的家里至今還保存著《重慶晚報·地殤》專刊。那是他花了500塊錢“買”來的。“這或許是我保存的最貴的報紙”,劉坤龍笑著告訴記者。2008年5月12日地震災害之后,當他第一眼看到《重慶晚報·地殤》時,便被深深地感動了。他不僅買下了這份報紙,而且還捐出了工資的三分之一。其實,劉坤龍不是唯一一個被感動的人。在辦公室主任王敏的手里有一份統計資料:地震后1個月之內,晚報組織的愛心車隊,共向社會募集救災物資達600多噸,分5個批次、70多輛大卡車送進災區;晚報的“愛心基金”,為災區募集到4千多萬善款;僅僅是晚報推出《地殤》專刊,就募集善款70多萬元……或許數字是枯燥的,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
“作為一張報紙,按說我們只要做好了報道就完成了使命,但這遠遠不夠,因為我們知道,對災情的悲憫只能激發人性的短暫同情,而對人類苦痛更博大的愛,才能對靈魂進行真正的洗禮。”石剛在《有一種情感叫責任》中寫道,“面對大災,情感必須轉化成責任。雖然我們不是慈善機構,但我們是‘責任傳媒’,我們有義務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來實踐對公眾承諾的‘責任’二字”。
的確,重慶晚報一直在踐行著對公眾的責任承諾。基于此,無論是鬧市中的陋巷,還是最偏僻的山鄉;無論是江津毗羅鄉“重晚希望小學”,還是黔江石會中學,都留下了晚報人的足跡。那些在大山深處青春曾經暗紅的花季少女、那些在艱難中真情互助的父老鄉親、那些在危難中挺身而出的勇者壯士,都成了晚報報道和謳歌的對象,以至馬福元、劉念友、倪冬艷、黃永明、周國秀、李恒太、周書平、劉君洪等大量曾被湮沒的草根百姓,成為版面主角,其事跡帶給讀者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贏得社會廣泛的認同與援助。
2007年8月18日,由市慈善總會和重慶晚報共同發起成立了“重慶晚報愛心基金”,這是重慶市一項永久性慈善基金,是西部首個由媒體發起的公益基金。主要用于救助家庭貧困的優秀學子、社會基層富有愛心的弱勢群體、見義勇為弘揚正氣的英勇市民等。截止2008年5月底,愛心基金籌集善款、接受捐物逾5000多萬元。其中,含兩項跨度20年,額度超過1000萬元的慈善助學基金。有“晚報愛心基金”這一強大后盾,重慶晚報發起了“愛心接力”助學活動,資助貧困大學新生,已讓兩千多人圓了大學夢。
像這樣的公益活動,在重慶晚報比比皆是。重慶晚報帶著那份對城市、對公眾的責任,完成了由“關注者”到“參與者”角色轉變。
1997年由《重慶晚報》發起倡議的“重慶爭光貢獻獎”活動,現在已經成為由市委、市府主辦的一個全市性的獎項。2005年《重慶晚報》又發起了“重慶十大感動市民”評選活動,定位于由讀者來評選最令人感動的市民。現在市委宣傳部已經把它推廣拓展為全市媒體的一項活動。

“解放碑周末廣場音樂會”是《重慶晚報》和渝中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常年活動,每周六免費演出高雅音樂,迄今已經舉辦200多場,觀眾達數百萬人次。成為都市中的一道風景。
“‘共建和諧社區’大型公益活動”自2005年起,每個周日組織志愿者走進重慶社區、中心廣場、重點院校、大型廠礦、各個區縣,為居民送去免費的醫療衛生、法律咨詢、美容美發、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風雨無阻。同時,結合各節假日,開展主題策劃活動,帶讀者種下愛心林、參加書法義賣會、遠足踏春等。現在,“共建和諧社區”已成為在主城各街道辦事處、大型商業社區、遠近郊區縣及具影響力的大型公益活動。
“我們用媒體的慈善功用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信息時代,無論是成人還是孩童,都從各種媒介中學到態度、情緒反應和新的行為風格,這一切沉淀久了,就會成為塑造新的社會風氣的重要因素。”重慶晚報的總編輯石剛告訴記者,“這才是我們慈善活動的最終目的。”
附:
重慶晚報扶危濟困大事記
●“愛心接力”:資助貧困大學生,于2001年起發起,今年是第七屆,在本報的幫助下,已經使2000多名大學生順利走進校園。
●“愛心車隊”:2003年起,不定期開展,進災區、走礦山、下區縣,車隊到哪里,愛心到哪里。
●“打工掙學費”:2006年,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在實踐中磨練自己。
●“資助乖乖”:愛心基金籌款60多萬元,用于被爺爺拋進火車輪下導致雙腿軋斷的1歲女童“乖乖”的康復治療。
●“重慶晚報慈善愛心基金”西部首個由媒體發起的公益基金,截止2008年5月底已籌集募捐物款5000多萬元。
●2007年8月18日,由市慈善總會和重慶晚報共同發起成立,這是重慶市一項永久性慈善基金,是西部首個由媒體發起的公益基金。至今已有數十家愛心企業、近千市民為愛心基金捐款、捐物。截止2008年底,愛心基金籌集善款、接受捐物逾5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