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如何在保持短期經濟增長之時,突出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并從根本上奠定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核心地位,促使我國經濟步入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值得思考。
考慮到當前由于出口急劇下滑而導致我國大量出口型企業處境困難的現實情況,在項目建設的具體過程中,應積極引導這些中小企業深入參與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這樣一方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另一方面也穩定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當然,政府應該對民間資本開放更多的投資領域,比如開放或者說更大程度上開放金融、電信、石油和能源、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從而實現相關經濟領域的適度競爭并從根本上支持我國民營資本的發展壯大。
同時,積極尋求短期財政刺激與長期結構調整的最佳契合點。應該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問題不僅在于短期經濟增長乏力,更在于經濟結構不平衡所造成的長期不可持續性。
比如在住房建設方面,通過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今天,如果操作不當,極有可能造成房地產市場“崩盤”的風險。因此,考慮到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偏高,而廣大居民有效支付能力相對不足的現實情況,政府一方面應該通過政策宣誓、財政金融獎勵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房地產企業適當調低價格,與此同時,通過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負等方式鼓勵有效需求的恢復和擴大;另一方面,加緊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進一步明晰保障對象、保障范圍等具體政策,從而避免由于政策表達的不明確而對房地產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此外,在大力促進農村消費的同時注重提高農民收入。我國農村有2億多戶家庭,農村的消費水平與城市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由于長期對于農村農業問題的重視不夠,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長期落后于GDP的增長速度。因此,在促進內部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的今天,如何較快增加農民收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筆者認為,農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在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因此,一方面,政府應該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完善,從而實現土地的適度集中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政府應該通過多種財政金融手段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吸納就業,并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城鎮化進程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人口的轉化和轉移。
(作者供職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