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而言,2008年遭遇前所未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濟下滑。而2009年,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就業尤難。中國應該怎樣從危機中突圍?我們的經濟結構應該相應作出怎樣的調整?
為了探解這些問題,3月7日《新理財》雜志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張茉楠女士。
她表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但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原有的深層次社會矛盾逐漸凸顯。也許這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癥所在。
補齊社會建設“短板”
從經濟轉型這個角度來講,社會建設應該和經濟建設同步的。張茉楠表示,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不僅包括合理的經濟布局與結構,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產權制度改革,營造公平的市場經濟秩序,打造服務型政府,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機制等。而以往,我們在謀劃戰略的過程中,可能忽視了去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服務機制和社會總體的文化氛圍。因此,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桎梏,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國家財富一直實現著高增長,GDP也是達到了30年來10%左右的高增長,相反,國民的財富增長相對較低。為什么我國GDP的高速增長速度與國民財富增加之間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張茉楠坦言,這個原因恰恰是反映在社會分配上,由于社會財富分配的失衡,造成經濟結構的失衡,乃至內外需失衡,內需不振等連環反應。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從2008年下半年始,中央高頻率出臺的就業、醫療等一系列社會建設政策。不難看出,我國已經開始出現了著眼于長遠發展的社會建設制度框架的設計。社會建設已成為了轉“危”為“機”的銜接點和關鍵步驟。“當務之急,應把短期的‘反周期,保增長’的積極政策和長期‘調結構,促轉型’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補齊社會建設的‘短板’”。
破解“保就業”瓶頸
就業下滑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危機的核心問題。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就業形勢總體上一直偏緊。加之當前受金融危機的波及,就業壓力很嚴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呈快速下滑趨勢。城鎮登記失業率4.2%,是我國連續3年來最高水平。而據中國社科院年初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分析》,2008年7月,全國大學生畢業實際就業率僅為70%,2008年年底未能如期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高達約150萬人。此外,農民工就業也越來越偏緊。
所有因素疊加起來,讓2009年的就業壓力前所未有,所以必須尋找更有利于創造工作崗位的新增長模式:國家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形勢轉變。從就業彈性角度看,就業增長和經濟增長應該是一致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近幾年來,逐年的經濟增長并未與就業同步。反而,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逐步下降。“九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人;“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僅748萬人,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加量,由“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
張茉楠解釋到,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壓力促使產業升級轉型,逐步減少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與基礎設施建設的依賴,這必然會導致傳統經濟模式的就業空間萎縮,同時高速增長下的投資拉動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都對勞動力(特別是低技能勞動力)產生了擠出效應。因此,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并沒有對就業產生多大拉動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增長產生了擠出作用,出現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長期失衡。
為什么,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還能帶來高就業?張茉楠表示,西方國家已開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發展的目標開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發展,相對而言,這是有質量的增長。比較我國,高增長的GDP當中有多少是由人力成本貢獻的,又有多少惠及到就業增長?如果GDP增長的發展紅利不被大眾所擁有,那么這種增長就是一種無效的增長。
“由于就業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是由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決定的。所以,就業結構和就業模式也是一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反映。中國就業危機不僅僅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周期性失業,從深層次講,更是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結構失衡以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積聚矛盾的集中釋放。”
雙重危機下的沖擊
當前,我國就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遭遇了結構性危機和周期性世界危機雙重危機的沖擊。也就是,周期性衰退要求中國經濟“保增長”,而結構性困境需要中國經濟“促轉型”。當前的就業危機表明,中國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都會發生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勞動分工、就業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相關人力資源開發政策、教育培訓政策、就業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深刻改革。因此,張茉楠指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是解決就業危機的根本所在。首先,未來的發展要加大對社會建設的投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由經濟建設大規模投入社會建設,建立全覆蓋的城鄉統籌,福利型發展型社會發展體系。危機的時候,需要鞏固構建社會安全網,加固人們心里的安全防線。
其次,應該選擇就業優先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避免政策實施的逆就業傾向出現,應該更多指向吸納就業或刺激創業的經濟領域,將“保增長、保就業”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主線,以實現更多指向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通過經濟增長帶動更多的就業,真正實現“藏富于民”到“創富于民”的轉變。
此外,在總體布局上,讓人力資源作為經濟建設的根本動力;在要素投入上,注重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含量和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產業和生產服務領域;在目標導向上,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把城鄉二元經濟轉換過程變成統籌城鄉就業的過程;在具體安排上,把就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予以考慮。
總之,從2008年底,到今年的兩會上,我們也看到決策層已經進入了危機應對狀態。就業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就業危機的破解不僅決定著中國站在新的起點上,也決定著中國和平崛起的新的競爭優勢。
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危機也是變革最好的催化劑。這次危機的來臨,讓我們有機會把發展速度降下來,在陣痛的過程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