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考
2009,錢荒迫近!四川災后重建,資金缺口1.3萬億;上海念起“窮經”,投資資金缺口千億
面對“保增長”的首要任務,一場地方政府融資的技考隨之展開。無論打造“國有投資集團”,還是創新信托融資,抑或“拿來”外債促發展,匯集多種融資方式,地方政府的“錢”途漸漸打通和拓寬。
當前,我們亟需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并借助地方融資平臺產生放大效應,而重慶市則塑造了一個有益嘗試的案例。這種嘗試被世界銀行稱為“重慶國有投資集團模式”。
所謂“國有投資集團”實質上是重慶八大建設性投資集團。
重慶市領導層基于城市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建設不能全靠財政直接投入的認識,著意培育和壯大相應的投融資主體,相繼組建了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重慶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市地產集團、重慶市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重慶交通旅游集團、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重慶能源投資集團等八大建設性投資集團。
為了充實八大投融資平臺的資本金,重慶采取了“五大注入”措施:一是國債注入,即把分散到全市各區縣200多億元的幾百個國債項目的資金所有權統一收上來,并按項目性質歸口注入相應的投資集團。二是規費注入,即將路橋費、養路費、部分城市維護費等作為財政專項分別歸口注入投資集團。三是土地集團收益權注入,即重慶市政府賦予部分投資集團土地儲備功能,并將土地增值部分作為對投資集團的資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資產注入,即將重慶市過去幾十年形成的上百億元存量資產,比如路橋、隧道、水廠等,劃撥給相應的投資集團,從而成為投資集團的固定資產。五是稅收返還,即通過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投資實施施工營業稅等方面的稅收優惠,將其作為資本金返還給投資集團。
“五大注入”總體上給八大投資集團帶來了700多億元的資本金,并且先后獲得銀行2500多億元授信額度和1000多億元實際貸款,發揮了可觀的再融資平臺功能。
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債務風險、信貸風險和經營風險,重慶市通過“三不原則”和“三大平衡”等保障措施來規范八大投資集團良性運行。
“三不原則”:一是重慶財政決不為投資集團作擔保,使政企之間保持嚴格界限,防止財政債務危機。二是投資集團之間不能互相擔保,避免出現連環災難。三是財政撥付給各投資集團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受財政掌控,必須專款專用,不準交叉使用、互相挪用。
“三大平衡”:一是八大投資集團的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50%左右,實現凈資產與負債的平衡。二是八大投資集團必須保證現金需求和供給的基本平衡,實現現金流的良性周轉。三是各投資集團在接受政府部門下達的具體投資建設任務時,要堅持經濟規律和市場原則,必須要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以保證投放與產出平衡。
對于投資集團投資的公共設施建設項目出現暫時虧損的,重慶市政府的解決方式也有三個:其一,在相應時間內調整收費標準,“以時間換空間”彌補損失;其二,以政府補助和收費提高相結合,確保投融資集團的利益;其三,以投融資集團經營性收入彌補公益性虧損。
重慶地方性融資平臺建設適應了貫徹政府發展戰略的需要,并為各地構建地方融資平臺提供了有益借鑒。目前,八大集團的總資產規模,已由2002年成立之初的200多億元上升到2007年底的2300多億元,其在重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融資能力相當可觀。
(作者供職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