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方面經濟危機導致財政收入日趨緊張,另一方面擴張性財政政策要求加大支出,財政主官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正是目前公認的一種事實。
但也有人并非如此認為。
“09年財政收支壓力肯定很大,但前幾年的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對于部分地方政府而言,他們的錢相對于前幾年來說是少收了,多支了,這只是個相對。沒必要一少收點,多支點就叫苦。先把思想轉變過來。”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憲認為,政府能通過倒逼做到“中央八條規定”,并向公共財政的方向邁進。重點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向公共財政的方向改革。公共財政支出的第一條就是要有范圍,哪些錢能用,哪些錢不能用。第二是公共財政支出的透明度,把政府的“錢包”陽光化,透明化,讓老百姓看得見。政府的錢是納稅人的,應該對納稅人給予交代,理財主官們需要這種意識。
“外國政府領導請客吃飯還要看預算。我們的理財思想從‘大方’轉變為‘精打細算’,并用到民生上來,有難度,但如果愿意做,也容易。”陳憲表示。說到底,這終究是個“花錢”思想轉變的問題,應該制度化并且長期執行。
有不少教授表示,一些有關財政的傳統認識需要打破,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過去,政府的財政觀念基本上是“財政收入越多越好”,“財政支出給經濟建設的份額越大越好”,以致形成“稅收政績”、“建設政績”。現在,不少地方仍以此為考察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這種“以政府利益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和考評機制,必須在未來5年內逐步糾正。
真正要糾正“稅收政績”和“建設政績”的觀念,看來,我們還有一番功夫要下。
歷經30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經過了無數大風大浪,急流險灘,現在又到了闖關的時候。或許,理財思想需要先闖關。